浅谈数学教学中“激”的魅力

中图分类号:G6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7)11-0003-01

为了切合当前教育教学的需要,切合学校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的不同,我认为通过四个“激”入手,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提高科技教学质量,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激“趣”——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热爱科技,是教学的关键。科技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科技的积极性,就要提高科技课堂的教学质量,如果教学得法,便可事半功倍。首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学习科技的积极性,就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别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根彩带,把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拉近。爱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融洽的师生关系要以人为本。在课堂上,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都会使学生感觉到充满自信,体会到被关爱,继而会对学习充满热情。 其次,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师生课堂上达成默契,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科技的积极性,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教师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契机,给他们表现自我才能和智慧的机会,并对其进步和出色的表现及时肯定和鼓励,使每节课都有近在眼前的目标,定能激发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激“思”——激活思维,唤醒沉睡的大脑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个耐人寻味的思维情景,适当给以提示,启发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通过扩散求异、以辐射、横向、纵向等角度,主体式的思维,努力寻找解决理由的途径,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同时,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应着重培养学生思维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人的操作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要给他们充分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去感触、,培养思维意识。教师在知识的发展阶段和认识整理阶段应让学生亲自参与概念的形成﹑知识的获取及策略的选择全过程,回答理由时也要时时处处向学生展现自己真实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这些探索﹑发现及判断等真实的思维过程中悟出策略,从而激活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三、激“疑”——激起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质疑的思想和策略,引导学生去质疑。教师只有创设一个适当的理由情境,让学生处在一个新奇、惊讶的理由之中,才能激发其创新的灵感。教师一个恰当的富有吸引力的理由往往能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之弦,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对某一理由一知半解而又以为懂了的时候,我常常事先设置一个“陷阱”,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理由不能掉以轻心,并提倡有创新的回答,在回答的过程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更应保护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树立质疑的信心。作为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提问,让学生知道能大胆质疑是认真学习的表现。因此,在科技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且善于质疑。

四、激“志”——激起学生竞争意识,培养意志力,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从细微处着手,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如学生有疑问时,不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应当适当点拨和鼓励,由学生自己去分析得出结论,这样能克服一些学生的依赖性和懒惰性,培养学生的意志。有的学生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上进心,有了坚强的意志力,就能做到主动学习。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学习。

总之,激励、激思、激疑、激志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教师要通过引导、辅导,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因材施教,形成一个浓郁的学习气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