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
- 来源:素质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27 10:14
【摘要】阅读教学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在课程导入、情境创设、教学手段、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使整个小学阅读教学紧随时代发展步伐,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落实阅读教学的教育目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为着手点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策略;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5-4197(2018)01-0022-01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语感、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综合理解和评价能力的方向发展。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浅显,只停留在表面。老师只是提问一些简单不具备启发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局限于单一的知识点交换,不够深入和全面,无法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在问答环节,教师往往把关注点集中在预期的答案上,容易忽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独特的意见,进行创造性的回答。总的来说,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和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过程,仍存在语言实践不够丰富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时,容易出现几个极端:一是教师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合作则没有。二是老师不关注课堂中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与生成,缺乏合作讨论的气氛,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影响学习效果的达成。三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实现有效融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缺乏实效性。
3.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时,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作用,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是教师培养学生语文课堂能力最基本的几个方面。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到位,或基本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应用不重视,缺乏长期坚持的应用指导,难以形成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性实践
1.引导学生创造性阅读,建立阅读教学的经验。“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受和思考。通过情感的影响、启示,品味、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应植根于情感的语言阅读,阅读是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最好方式。像“纪念碑、桂林山水”这样的文章,是通过阅读加深对阅读体验最好的例子。“新课程标准”指出:“每个年级的阅读教学更应注重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情绪。
2.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利用丰富的经验建立阅读教学的发展观。“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到处都是。”因此,应该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体会语言规则,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思维能力。为了落实阅读教学实践的基本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扩大阅读课程目标的要求,阅读教学应根据教材,但不局限于课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发展的阅读教学观,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一要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二要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化元素的积淀。
3.在发展中创新思维,强化朗读在语文课堂的催化效果。朗读是一种非常有个性的、对语言文字进行全面理解与表达的一种情感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中的语文元素,即使是相同内容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阅读指导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允许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感知和想象文字内容在现实环境中的逼真再现,揣摩作者在文章中思想和情感的细腻表达,等等,培养他们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这时,学生是阅读的真正主体,他们能够真正体验到阅读带给他们的精神愉悦,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感受。通过多角度阅读的感悟经验,不仅有利于语言的形成,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是分不开的。创新是一个学生“动”的具体体现,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创新才可成为提升自己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1.鼓励积极探索。学习是个体参与认知活动的主要形式,没有学习主体的有效参与,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合作学习,由于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性,不同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活动,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也会生成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也会在同学之间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感悟结果。因此,运用合作学习,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空间和合作互动的机会,这样的学习过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注重实践活动。实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敢想、敢说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抓住每一个机会”的意识:从写一两句到学生能写一段话;从根据文本模仿到能独立表达;从能简单会话到能情感丰富开展交流,等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质量和综合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运用知识的技巧,让学生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自主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觉文字,在体验中享受语言。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挖掘学生语文学习的潜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3.注重方式创新。小学语文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知识传授的现象应予以纠正。教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但语文阅读活动是情感性很强的思维交流活动,不能把语文课堂变成知识的“复印店”,让学生们每天都在被动中进行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和重复练习,应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语言学习的质量。例如我们是否教给学生关于阅读的知识,如果学生不大量阅读和练习,他们的阅读技巧就不会提高。另外,无论我们如何教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如果缺乏创新性的练习实践,则无法提高他们的基本写作能力。因此,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个形成和发展过程只有在方式的创新中才更具现实意义。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在课程导入、情境创设、教学手段、课后作业几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落实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并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