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践

  • 来源:素质教育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27 10:14

【摘要】随着生产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企业对员工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创新能力,使中职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创新;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5-4197(2018)01-0057-01

随着生产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企业对员工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创新能力,使中职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解决的教学问题分两个方面

首先在理论方面,目前职业教育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我们怎么样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又能受到企业欢迎的中职生,这个一个非常窘迫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去外省学校及企业参观学习,了解目前一些企业的需要怎样的毕业生等。在当今企业生产中,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员工往往能受到企业领导的器重和嘉奖,而作为职业学校学生的自信心往往不高,容易受到企业其他员工的歧视和排挤,所以我们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中职生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其次是探索实践方面,我们通过成立创新工作室,针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学生的需求,开展了创新技法讲座、科技创新社团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对创新、创意点子的公示、评比,涌现出一大批能够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二、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体现在三个层次

1.树立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层次。当今职业教育中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应该是去企业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工人,而是应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工人。这就是我们职校应该树立的新型教学理念,把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中去。2.通过比赛增强学生自信的层次。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本来基础就差,自信心不强,一遇到挫折就会打退堂鼓。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注重创新教育,有各级各类的创新大赛,这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中职生理念不谋而合,所以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小小的证书在学生的心目中那就是一针“强心剂”,他们非常重视这个荣誉,所以就能激发出他们更大的创造力。3.构建科学管理和激励机制层次。学校对于学生和辅导教师都制定了一定的目标,并给予合理的奖励标准。我们要发挥制度的推动力,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些老师和同学的典型示范和榜样带头作用下,学校上下形成了“崇尚创新、踊跃创造”的良好氛围,当然也为学校带来了无数荣誉,同时为学校在本区域积极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打破传统中职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中职生。目前我国传统的中职学生培养模式主要是学徒制,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先到岗位上见习,然后实习,最后就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他们所学的所有知识都是师傅传授给的,所以通过这么一个过程,在他们的心目中,师傅的话永远是正确的,因此他们一点创新意识都没有。

2.结合现代企业的用工模式,开拓中职学生就业的新领域。目前在本区域内的企业都在从密集型向智能型转变,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但是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上市的企业,他们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时俱进的,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特别是我校对学生创新教育的理念灌输,同样这也是顺应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中职学生在文凭上不如大专、本科学生,所以只有让他们具有一些创新精神,在就业择业的道路上可以选择的领域就宽广了很多,特别是一些上市企业,他们的招聘口号是:“唯才是用”。

3.实施全员参与的培育模式,拓宽学生创新教育的新视野。目前了解到在本区域的职业学校主要是应对创新创业大赛而成立临时创新工作小组,只有少数几位教师参与,甚至个别学校没有老师参与。而我校在本项目立项后,发动教师全员参与,并且成立了由校长室牵头,教务处、实训处等部门配合的管理网络,把全体教师分成多个小组,制定相对应的目标。从成效而言,第一,在几届全省创新大赛中屡获大奖,多名教师也被评为优秀辅导老师;第二,近几届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呈现出多样化、多领域的趋势,不再集中在几个工种,几个企业。在这个形势下,兄弟学校和周边一些企业也纷纷来校调研学校所实行的这个创新教育模式,有些校长表态回去以后,也要在本校照搬这种模式,应用这种机制,把普通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样把学生的能动性也调动起来。同样也有企业的老总也表态,回去后要研究接下来的招工模式也要转变,不能只看文凭,要看能力,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毕业生优先录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