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鲜提味,是酱油最弥足珍贵的特点和优势。所以,鲜味一直以来都是不少头道酱油、原酿酱油共同主打的一大卖点。
“鲜香醇厚”“鲜味升级”“精华中的精华”……满眼诱惑人的话语,仿佛在脑海中就能感觉到酱油的鲜。
然而,对比上述 22 款产品的氨基酸态氮、谷氨酸钠(味精)等 2 个指标,发现珠江桥御品头抽、加加原酿酱油、厨邦纯酿酱油、海天 365 高鲜酱油等 4 款高价酱油的鲜味不如其相应的普通装酱油 ;而售价高达 180 元的老恒和太油鲜味则与它的普通装酱油无差异,并未更鲜美。
另外,珠江桥头抽、海天 365 高鲜头道酱油、致美斋天顶头抽、味事达臻品味极鲜酱油、加加原酿酱油、厨邦纯酿酱油等 6 款高价酱油都添加了味精或增鲜剂来提鲜。其中,味事达臻品味极鲜酱油的味精含量是 22 款产品中最高的,达到10.9g/100mL。
加加、厨邦、珠江桥等 4 款高价酱油鲜味不如普通装
无论是高价酱油还是普通装酱油,“鲜”是衡量一款酿造酱油品质的重要指标。在酱油的鲜味中,氨基酸态氮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农绍庄指出 :“氨基酸态氮可以判断酱油发酵的程度,它的值越高,说明酱油的发酵程度更高且鲜味更好。”有专业人士表示,一批发酵成熟的酱醅原料会有 60% 左右的酱汁流出,这被称为头道油或头油,余下的酱渣会经过两次物理压榨,分别叫二、三道油。
他指出,头道油基本会用来生产头抽、原酿等高价酱油,因而鲜味更浓郁、丰富,其氨基酸态氮的值在理论上也更高。
“如果是真正的头道油,那么它的氨基酸态氮有可能达到 1.2g/100mL 以上。”广东省食品工业协会调味品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水华曾强调。
本刊了解到,市面上多数普通(特级)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值都在 0.8g/100mL 左右,那么近年来出现的头道酱油、特级头抽、原酿等售价昂贵的酱油,鲜度是否又更高呢?
结果显示,珠江桥御品头抽、加加原酿造酱油、厨邦原酿酱油、万字浓口酱油(进口)、海天 365 高鲜酱油等 4 款高档酱油的鲜度要低于对应的普通装酱油1.2g/100mL。更值得关注的是,售价 180 元 / 瓶的老恒和太油跟 12.9 元 / 瓶的老恒和鲜上鲜酱油氨基酸态氮值都同为 1.4g/100mL,并未体现出与身价相符的“鲜味”。氨基酸态氮不仅衡量鲜味,还决定酱油的品质等级,几乎是每增加 0.1g/100mL,就高一个等级。如果按此逻辑,上述几个品牌则出现了“等级”低价格却高的反常现象。
有分析认为,“这可能与营销成本有关,头抽、原酿等高价酱油打入市场需要更多的推广费用,包括渠道、货架、经销商等,所以售价更高就不奇怪了。”当然,也不排除部分高价酱油可能只是“一样的配方,不一样的名字”。南昌大学酱油研发专家吴文惠高级工程师就提醒过,不能单一地以价格的高低来衡量酱油的好坏。
味事达、海天、加加等 6 款高价酱油仍靠味精等增鲜
其实,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并非全部来自于大豆、黄豆本身,也有可能来源于其他的食品添加剂。据了解,常见的增鲜剂有 3 种,包括味精(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酵母抽提液,配合添加能使酱油鲜味“翻倍”,同时提高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可以降低部分成本。
以味精为例,它的氨基酸态氮含量约为 7%,如果在 100mL 酱油中添加 1g 味精,可以使其氨基酸态氮含量增加大概 0.07g。
由于酱油标准中对包括味精在内的增鲜剂使用量并没有加以限制,也就是说企业在生产酱油的时候可以适度地添加。
不过,一位有多年研发经验的业内人士向本刊表达了不同意见,“通常头油中的多肽、氨基酸等鲜味成分十分丰富,酱香醇厚,以此生产的头抽、原酿等高价酱油是完全无需添加味精这些增鲜剂的。”“当然,生产中如果减少了头油的使用比例,那么要达到特级或者更高的氨基酸态氮,就要添加味精了。”他补充到。
另据介绍,二、三道油也会被使用,但鲜味成分已经下降了不少,这时需要加入较多的味精,生产一些价格相对便宜的普通装酱油,如餐饮业常见的桶装、袋装产品。
结果显示,所有 22 款酱油都检出了一定含量的味精成分(谷氨酸钠),其中八珍特级生抽王含量最低,而味事达臻品味极鲜酱油则含量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