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芳:给学生一间有能量的“读写教室”

  • 来源:当代教育家
  • 关键字:教师,故事,邀请函
  • 发布时间:2019-11-18 22:07

  吴瑞芳,西关街小学语文教师,工 作20余年的她,是城中区“成长中的名师团队”成员,2015 年参加城中区与“亲近母语研究院”协作推进“阅读地平线计划”,2018年参加“读写教室”实践及研究工作。

  致力于“给学生一间有能量的读写教室”,她帮助孩子们推开了一扇门,走进一个更大的世界,也留下了故事“一箩筐”。

  “省略号,就是书读完了,生活还在继续。”逗号是什么?

  逗号一直在路上,天天走。就像犟龟接受了邀约,就不停地向前走,朝向它所期望的庆典。 花婆婆是播撒种子的人,她一直在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的事情。她就是逗号的化身,告诉我们——请继续哦。句号是什么?

  有人说,句号是停一停,想一想。让我想到了……问号呢?叹号呢……这是来自西关街小学“读写教室”联盟的一份“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关于标点符号的“创意阅读想象邀请函”。面对这场不一样的邀请,孩子们上交的“接龙”或写或画,不拘一格,堪称惊艳。

  一位未署名的小书虫,是这样结合他所读的《学习那些事》理解问号与感叹号的—— “问号,启发我们要常问问自己:对生活中常见的那些事物,你真的了解吗?想一想,我们还应该解决哪些问题?问号永远不会消失,但它也激发我们不断去求解。 “学神的感叹号,是他们无缝连接有关条件的完美工具,点与点之间流动着无数的数据,简直就是一个机器;学渣,超级天才,我脑只受不规之物,如来顶我盘,玉帝踩我脸,谁与争锋?”还有的学生上交的是自绘“图文”版 的《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读完了这本书,我的世界里满是叹号!因为有太多的想不到!”

  “我读的这本书就像一个省略号。省略号,就是书读完了,生活还在继续。”“省略号,是一种思想,是一个世界,是思考的开始……”

  翻看面前的这些“作品”,身为城中区“读写教室”联盟成员的吴瑞芳时而拍手叫好,时而开怀大笑:“瞧,这就是阅读的力量,阅读让他们对世界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思考和理解!”

  “给孩子们一间有能量的读写教室。”这位带领学生和家长奔赴于阅读之路已有十二年历程的儿童“阅读点灯者”,也是全校师生公认的“资深大书虫”。更令人称道的是,经历过 6 年不间断的“读写”,而今在她的班里,像这样的创意读书活动,已远远不能满足“小书虫”们的胃口。进入五年级后,《三国演义》《西游记》《罗尔德尔达》《纳尼亚传奇》等大部头的书被不少学生悄悄放到了班级的书袋或是书架上。六年内,50名学生平均阅读282本书,1093万字,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正在创作自己的小说。 “阅读的力量,一定会在某些时刻迸发出来。”

  张正羽的阅读,在小伙伴们看来有些很不一样。 “他会同时翻开好几本书,历史的,科幻的,文学的,有的会一页一页地仔细看,有的他会跳读,还有的只翻看其中的一部分。”张正羽的妈妈告诉记者,这说明孩子从一年级开始不间断的阅读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甄别力和判断力,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取舍,所以她从不干涉。 “阅读的力量,一定会在某些时刻迸发出来。也许就在此刻,也许要过很多年,但这种看不见的力量一定会显现出来。”张正羽的妈妈说,印象最深的是正羽二年级的时候,邻居家的一位老人因病去世,自己也跟着伤心叹惋,没想到身旁才8岁的儿子竟然用了泰戈尔的一句诗劝慰妈妈:“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妈妈,你也不要太伤心了。”惊得她半天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某些句子,某本书,在某个时刻,某种情境下,一定会跳出来与学生的生命相互编织,扑向生活。”吴瑞芳告诉记者,这正是读写教室所给予学生的一种看不见的滋养。 “中国关于阅读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作‘文贵自得’,在我们的读写教室中,非常崇尚学生的‘自得’体验。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独立思考,新颖的观点比分数来的更为重要。”为此,她首先强调阅读的自主性,除了班级共读的必读书目,教师提供的课外阅读书单只作为参考,学生可根据喜好自由选择。 6年下来,张正羽读过的书约有500来本,近1000万字。所读范围并不只限于文艺类作品,科普类科幻类也越来越成为他的“兴奋点”。如《荒野丛林》《哈 利·波特》《科瓦奇讲植物》《周星驰》《玩出来的科学家》《成为真正的男孩》《沙与沫诗集》《希利尔讲世界地理》系列书籍等。一万余字的探险小说《海沟探秘》上部已宣布“竣工”的他,目前正在创作《海某些句子,某本书,在某个时刻,某种情境下,它一定会跳出来与学生的生命相互编织,扑向生活。

  吴瑞芳特别喜欢《诗·大序》里的一段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她认为,小说的创编也正如此。“以自己为模型,教师不能要求我们的孩子进行超过他们能力的写作,不能要求他们一定要找到卓越的、独一无二的、深刻的真理,但我们可能创造一种环境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动静之间,不断寻找更好的自己” “衡量文学课程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它是否造就更多的自由阅读。”吴瑞芳说,只要读起来,教师完全不必担心学生会因为教师的阅读偏好而“偏食”,因为教师所能给予学生的,永远都只是轻轻地帮他们推开一扇门,只要学生饶有兴致地走进去,就会在边走边发现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而教师在阅读中的角色,就是一个先读者、预设者、导读者、伴读者、 组织者。

  譬如,志趣相投的孩子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选择同一类作品阅读,然后在一起交流。“小书虫读书会”就是孩子们在自发自主的阅读过程中,不经意间形成的一个个“小团队”。喜欢科学类、探险类的男孩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读《荒野生存》,特别喜欢曹文轩的学生就自然形成了一个“文轩迷”小阅读圈,还有“三国迷”“科幻迷”等……与班里其他小伙伴们的读写经历相同的是,张正羽也是在吴瑞芳的“读写教室”里经历了“生活之书——自由写作——命题写作——小说创编”的完整过程。

  生活之书,是“静的写作”:要求学生安静写作,独立思考。学生的写作内容要与自己的阅读内容、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自由写作,是“动的写作”:自由、民 主,致力于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在这里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进行写作,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开拓写作眼界,提高写作能力及素养。命题写作与小说创编,是孩子们对某一话题、某一书本进行交流讨论,制定读写计划,根据不同题材选择阅读写作策略分享,展开联想与想象,合理运用各种读写技巧,寻找文章论点及论据,对文章进行归纳与推理,绘制表格与思维导图,总结读写成果,表达个人思想,完成自我与他人评价。

  概而言之,“读写教室”的实施过程中,有“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学生良好倾听力的养成,包括师生以及同伴之间的倾听;二是注重开展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活动,例如角色扮演,情景演练、自我推荐、发表自己的感想等;三是注重阅读的自主性,广泛性,批判性。自由选择阅读的书籍,强调阅读的广泛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四是注重“读写一体化”与“动静结合”。

  吴瑞芳发现,在如此读与写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发展更多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 “读,或者写,都不过是在孩子们必经的路上,播下了一些种子,不断生长出新的能量。”面临马上就要升入初中的 50 个小书虫们,吴瑞芳眼里流露出一种深深的不舍,“希望一间有能量的教室,会一直推动孩子们不断找到更好的自己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