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中国色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7-06 13:55
  别克商务概念车首先是一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别克,其次才是一款充满中国色的设计作品。

  提及GL8时,身边的人总会这样解释:“别克那款商务车”——众所熟知的“面包车”用在GL8身上是不可想象的。跨过车型这一道沟,GL8与“商务”这一概念之间划上了等号。大度、气派,它是美国式的商务,却在全世界也都行得通,因为现今运行有致的商业法则在哪都摆脱不了那一套资本主义秩序。

  摆布概念、创设标准,工业浪潮中的先行者自然擅长于此。同时,很大程度上GL8的成功离不开缺少竞争的先行者优势。这为继任者的超越设定了很高的起点:后来者的挑战、还有目标群体审美眼光的变迁和多样化,也即是说,市场环境已为它投射下参考的标尺。

  这样的情境下,什么样的设计能在品牌文化和营销支撑能力以内打开市场?答案自然要从其所立足的市场着手。由泛亚执笔商务概念车,从小方面说是对泛亚本土设计功力的肯定,而更高层面上这是对中国汽车文化和消费环境的认同,是美国车企战略重心偏移的风向标。但事实呢?

  细看商务概念车,中国人的第一印象是熟悉,是接受。Riviera在先,正式步入市场的新君威、君越也在设计上有着相同的语义:饱满和紧凑并存,锐角与曲面承接;简约大气,细节丰富。选词形容,则“惊艳”见于大多。

  整体说来,它的辨识重心在于整齐而闪耀的前脸纹理,还有宽广却不粗放的型面几何。然而毕竟它不是中国市场孕育的,世界市场才是这款商务MPV的土壤。大家买的别克都挂着“瀑布脸”、绷着强健柔畅的肌肉,也就是说,这套语言是现成摆在泛亚面前的。

  支撑这条思路的是什么?是宣传资料上所载的各种中国元素的华丽灵感吗?绝对不是。我更愿意把别克的水箱护罩和镀铬的腰线看作美国车镀铬饰条的演变;而其突暴的肌肉感已升级为立体的曲面设计,容纳了更多的细节和光影——这是当代汽车设计中被鼎力推崇的做派;大灯、中网的棱角与强劲的褶线形成镶嵌,传统美国车“切割”式的工艺也这么变得更加精湛。无B柱车门、灵活空间、内装的未来气氛则是美国车的新注解。

  这是一种全球理念下造车思路的转变。20世纪上半叶,通用主管设计的副总裁Harley J·Earl奠定了美国车气派梦幻的风格;1939年别克Y-job是世界第一款概念车;1948年凯迪拉克的鳍状尾翼被奉为经典。镀铬饰条、大排量、Muscle Car,大拓荒、大都会、工业时代,载满荣耀,这些与美国人造车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能从商务概念车上找到这种气度和自信,但绝对找不到丝毫以往的偏执和癫狂。

  这种转变是从车厂造车的面向性出发的。“去工业背景”,把设计摆上前台,保留易于为人接受的标志性部分,跳出地域性的“美国车”这样的圈子,成为通用的、别克的。所有的大厂都在做同样的工作,车系的家族化本就是在跨国造车的背景下诞生的。不仅如此,商务概念车让我们看到的是这种理念的进一步延展:在全球化的设计中植入本土化。

  这需要换个角度去仔细揣摩。设计师用上了中国元素作为灵感:太极抱球式的回旋曲线呼应内外、丝绸质感的格栅条纹、琉璃工艺的LED头灯、回纹装饰的转向灯,乃至尊贵的紫檀红色彩。易于察觉,它们的用武之地都是车体过渡和呼应的节点,还有氛围的点缀、烘托。作为一款MPV,别克对商务概念车的要求来自斯隆的箴言“宁静舒适、动力强劲”。东方元素对整体的调配效果恰巧是在已有设计框架的基础上将刚柔并济进一步完善。

  回头来看,泛亚设计的重要意义于此体现。以中国元素诠释其全球化,这是个双向认可的过程:除了通用这样车企巨擘强势的造车理念走入国内外,更是中国风刮向世界的奏鸣。它的设计立足点当然不是单纯的中国;但中国设计、中国元素,可以成为其全球土壤的肥料。以受众眼光为基准考量这个层面的内容,我们为新世代别克车的比例和造型震慑的时候,更可以适当展开联想,用中国传统的要素对应它,从而更深层次揣摩,产生“它适应中国”的理解。

  把本土化植入全球理念同样并不是个单向的过程。中间的设计环节,本土元素是以精准、融洽为调度原则的,令它们服务于“别克车”这个大的设计目标。下一代GL8以此面貌示人,不一定在全球都拿出中国元素来宣传,它是别克的,自然便是全球的,韩国人主笔的雪佛兰便提供了这样的生存范本。这就如同我这个北方人现在所处的厦门咖啡馆,大跃进和老上海风格糅合的装饰格调内包装起品茗写作的午后时光,对面的东欧小伙子不也一样受用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