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恩經變(一)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孝養,九品,莫高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6-02 11:36
《報恩經》,全稱《大方便佛報恩經》。據敦煌研究院謝生保、台灣東海大學林顯庭等學者考證,《報恩經》是在南朝宋梁之際(公元445至516年之間),由中國僧人改編和輯錄《涅槃經》、《賢愚經》、《雜寶藏經》等經典中有關孝養的內容,逐步撰集而成,為佛教中國化的表徵。
本經以講述孝養故事為主,共分九品,即:
(1)序品:敍述阿難路遇婆羅門乞討供養父母的故事,為本經的緣起部分。
(2)孝養品:講述須闍提太子割肉濟養父母的故事。
(3)對治品:講述轉輪王於身剜孔,燃千燈,以求正覺的故事。
(4)發菩提心品:講述佛在過去世因七情六慾而墜地獄,其後發菩提心脫離地獄而成佛的故事。
(5)論議品:講述忍辱太子挖眼、抽骨髓救父王,與及鹿母夫人的故事。
(6)惡友品:講述善友太子入海取摩尼珠的故事。
(7)慈品:講述大光明以頭施予敵國,一大臣不忍見而先於王自刎,與及五百盲賊、蓮華色比丘尼的故事。
(8)優波離品:有關戒律的說教。
(9)親近品:講述金毛獅子誓願成佛的故事。(圖1)
莫高窟現存二十餘幅報恩經變圖,以第85窟(晚唐)南壁東側的報恩經變內容最為豐富,情節最為完整。本窟的報恩經變以說法圖作為中心,其他各品內容圍繞這個中心依次排開。說法圖下端畫了一個赤裸上身的婆羅門揹負着一個老婦人,對面還有一個僧人。這正是《報恩經》序品的情節,亦是整幅經變圖的引子。畫面展示釋迦牟尼的弟子阿難有一次路過一個婆羅門沿街乞討,深為其「所得美食供養父母,所得惡食而自用之」而感動。而此時恰巧有路過的外道譏諷佛不孝父母,於是阿難來到佛面前,當面請教,引至佛啟說《報恩經》,由此可見「孝」是此經的重要主題。所謂報恩,首先要報的是「父母之恩」。
說法圖右下方為〈孝養品〉(圖2),內容講述的是:波羅奈國大臣羅睺殺了國王篡位,同時派兵征討駐守在邊境的王子。叛軍將至,守宮神向王子報警。於是王子攜帶王妃和他們的兒子須闍提逃亡。因所帶食物不多,又誤入遠道,數日之後,糧食吃完,王子打算殺了王妃,食其肉以解燃眉之急,被兒子須闍提制止。之後,須闍提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來供奉父母。幾天後,須闍提身上肉盡,又剔下骨節的餘肉以獻父母,並催促父母速逃鄰國。在畫面上,可以見到須闍提坐在石上,持刀切割骨肉,並雙手托盤獻肉,又跪伏地上,送別父母,情景十分感人。王子與王妃走後,天帝為考驗須闍提的誠意,又變化出許多獅子、虎、狼,欲食其肉。須闍提盤腿坐在石上,毫無畏懼,坦然面對,於是「血肉頓生,身體平復如故」。
王子與王妃平安到達鄰國,鄰國國王知道了須闍提割肉養親的故事後,深受感動,於是派兵討伐羅睺,平息叛亂。王子夫婦歸國途中,在尋找須闍提屍骨時,卻驚喜地看到須闍提「身體完好如初」。須闍提歸國後,舉國上下感佩其仁孝,於是迎請須闍提繼承王位。坐在畫面的大殿正中的就是須闍提,右側則是他的父親。這就是〈孝養品〉的情節。
1.莫高窟第85窟南壁的報恩經變內容豐富,情節完整。經變圖左上角是〈親近品〉,從下而上,展現金毛獅子誓願成佛的故事
2.報恩經變圖下方的〈孝養品〉,在畫面上,可見須闍提太子坐在石上,持刀割肉(A點),並雙手托盤獻肉(B點),又跪伏地上,送別父母(C點),情景十分感人
李焯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