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过新米
- 来源:海峡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田地,收割,稻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12-23 20:46
刚从田地里收割、晒干后碾去稻壳的新米有一股特别的香气,仿佛仍沾带着新鲜的大地气息,淘米的时候就若隐若现,烹煮时则充盈着整个厨房,吃起来,更让人意犹未尽。在以米食为主的国度,这种新鲜的米香尤为容易让人滋生幸福和满足的感觉。久居城市的人却很少有机会一尝其滋味——新米的赏味期限太短了,当新鲜的稻谷碾成大米后,即使真空包装,新鲜度也只在一个月内处于峰值,随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失去最佳口感。因而虽然我们常年吃着大米,一年一度的新米倒成为不时不食的时令风物了。
但总有人为延续这美好风味做着努力。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李巍当了父亲之后,第一次认真地溯源起了一粒米。“每个孩子离乳期之前,大家都有自己笃信的奶粉和乳制品品牌可以选择,但当孩子开始添加辅食的时候,面对大米都很茫然,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所以我开始寻找自己愿意相信的米。” 于是他和身边的朋友创立了“新碾快乐”,并在品牌的公众号里写道:“餐桌的魅力从一粒米开始,比山海更深。”让人不禁充满了对乡野的想象,猜测那必定是对土地有很深的情结,才会执着于“新碾”这个概念。后来得知是缘起于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也不禁莞尔——原本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却因为这份父爱,开始以大米为契机回溯自然,走向孕育粮食的河流山川了。
稻米,在亿万年前被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发出食用价值,从此不再是潮湿岸边可有可无的杂草。此后,稻米在中国北方由西向东,从干旱高原到寒冷东北,竭尽全力繁衍下来,并在不同水土的滋养下孕育出不同的风味。有趣的是,李巍告诉我们,稻米的使命是繁育后代,并非天生让人吃的,稻壳是其最好的保护壳,只要不脱壳,就算历经风雪依然能保持生命力。由此,李巍找到了保持新米风味的方式——以稻谷的形式保存,每个月现吃现碾。只要解决稻谷存放问题,并说服碾米厂每月开碾一次,就能在一年四季都吃上新鲜的米,为此,他和朋友们可是费了一番周折。
“新碾”的概念确定之后,下一步便是要寻找好米。在“同稻中人”的指引下,他们一路北上,在东北找到了理想中的大米。至今李巍想起那片地域,依旧充满画面感:“那里有山和森林,泉眼遍布,汇集成河,风吹稻花香两岸。”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东北出好米,仿佛一进入东北之境就遍地是优质米源。但当他置身东北时,才发现并非如此。寻米之旅很漫长,他们要去考察的米源位于吉林省通化市的柳河县。那里距离长春有3 个小时的车程,而抵达粮田所在的乡下又要花费好几个小时。路途虽跋涉,但置身粮田之中,他们知道已经找到了理想的稻谷产地——高品质大米的生长有一条黄金线,即北纬40-45 度,柳河县的粮田就在这个纬度上。这里地处长白山区,河流在山间迂回,而稻田呈块状分布在河流两岸。他们随手拔了一根稻穗放到嘴巴里咀嚼,香气四溢。“这个稻米的品种就是稻花香二号,‘风吹稻花香两岸’原来并不是虚言,这是实打实可以品尝到的稻谷香气。”而一粒滋味让人感动的大米,背后连接的是如此广袤的土地、遥远而纯净的大自然,这是此前李巍在食用大米时未曾想到的。
大米,连接着土地和餐桌。接触得越久,李巍和朋友们越发觉得这并非仅仅是饱腹的粮食,更是散播人类文明的种子。如今,人们已经不只是为了果腹而进食,一粒好米会让更多人开始反向地从餐桌走向自然,去关心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空气、土壤和水。“寻到了好米,也找到了延续其风味的方式,在分享之余,我们也应该去关注吃饭这件小事背后的意义。”李巍说,“新碾快乐”诞生后,也有了品牌使命。他和合伙人张峡开始不定时发起“一起吃饭吧”线下主题活动,每次活动都会设置一个餐桌话题,由各文化领域的知名人士加入进行探讨,借由 “在一起吃饭”,让大家聚焦脚下的土地,关注其孕育出来的思想和文化。而这群原本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因此不断地拉近着自己与乡野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