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曾写道:“任何一个早年离乡的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存在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乡村生活已成为一种理想,鸡犬相闻、自然农耕,古朴的生活在现代生活的衬托下愈加令人向往。然而时光的巨轮已经碾过乡野,记忆中的乡关今何在?
这些年关于乡村美学的探讨,实际上也包含了人们对旧日乡村的缅怀——在乡村美学研究中,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形式之美,而是乡村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原生风景,因那更接近于自然,进而也更能唤起人内心的真情。
但以如今的时代眼光再去看待原乡村,又难免和余秋雨笔下的游子一样感到“失望”。乡关已逝,在追寻乡村美学的路上,自然生态、温暖人情是不变的核心,但如何留存?如何诠释?俨然是一门新的课题。
在这一点上,民宿是众所周知的先行者,在解决乡村住宿这一基本需求的同时,也搭建着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通行桥梁。愈加明显的新趋势是,随着民宿行业的发展、集群形式的出现,这座桥梁的路也越拓越宽,借此涌进乡村的早已不只有游客,还有一个又一个渴望与乡野发生连结的生活美学品牌:美学 IP 运营机构“壹心家”的人文游学之旅已落地多年,意在带着都市人群离城入乡,在自然中感知美学滋养;专注于四季自然美学的“春夏农场”,也在去年冬天萌生了“100 个乡舍花园”计划,以村中的乡舍为空间载体,探索乡村美学的商业路径;而崇尚天然生活方式的家居品牌“COCO-MAT”则开始进入乡村建造民宿,以真实存在的居住空间,诠释品牌自身所倡导的生活哲学……
新的答题者已经涌现,他们自城中而来,因长期身处繁华都市,所以愈加明白乡野的价值。但又与乡村建设的先行者不同,他们虽然入驻乡村,但服务的对象依然是都市人群。由此,你会发现无论是城里人还是村里人,其实都天生对四季自然与质朴人情带有向往,只是诠释的方式不同。而这些进入乡村的城市生活美学品牌,正是在城市与乡村的共通情感上,从人文、自然、经济、运动、饮食等各个维度,拓宽二者之间的交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