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和学生一起学《论语》
- 来源:素质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丰富,营养,影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12-29 16:17
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一九七 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过去,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近几年来,许多学者也都开始呼吁国人学习传统文化。就连习近平总书记都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己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国学名家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一一一《论语》。初中的语文课本将《论语十二章》收录其中,所以,《论语》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比较容易入手的国学名篇。于是,我选中了《论语》这本书。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撰而成: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带着对先贤的仰望,我和学生们踏上了学习《论语》之旅。我利用每节语文课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按照顺序,从《学而》篇开始讲起。每一章,每一则的学习,都让我和学生们欣喜,收获颇丰。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过其中的两则,再学《论语学而》,我和学生们还关注到了这样一则: 1.7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它的意思是说:子夏说: "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己经学习过了。 "概括来说,它反映了孔子思想中的三方面,即:孝、忠、信。孔子评价一个人是否是君子,并不以学问的高低做为标准,而是从这三方面来衡量,从这点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重在德行,而不是分数。做为一名班主任,我经常跟同学们说,做学问先做人,我不要求你们取得怎样高的分数,但我要求你们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有的同学和老师对我的这种说法产生过质疑,他们认为如果不看重分数的话,学校教育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但我认为,一个具有很高德行的学生,他一定能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他一定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他也一定会主动的学习。所以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经常会先从德育开始。学习了这则以后,学生们也逐渐的认同了我的这种想法,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上开始改变,而不是做一个学习的奴隶,当想法发生改变以后,学习变成了一件乐事,班上的学习风气渐渐好了起来。
二、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
我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也是第一次当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是会感到迷惘,觉得现在所得到的回报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也经常会打退堂鼓。在《论语公治长》中,我们学到这样一则: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它的意思是: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
“仲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刚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认为我似乎找到了知音,因为孔老夫子都曾经因为无法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实现一腔抱负而产生了退隐的想法,我一个普通的老师,产生职业倦怠也无可厚非。可是仔细品读这则中孔子对于子路的评价,我豁然开朗。孔子归隐能带领着的弟子一定是他最喜爱的,所以子路很高兴。孔子认为海上的生活异常艰难,子路乐于面对体现了他的好勇。可他又说子路仅仅好勇而无其他的才能,这就说明,子路误解了师傅的意思,孔子仅是想宣泄一下内心的不满,而并不是真的产生了归隐的想法。他始终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已任,绝不会遁世以求自保。我想到了自己前段时间的消极懈怠,也想到了同学们面对学习生活上困难时的一蹶不振,借着这则论语,我自我反省激励一番后,也教育同学们,生活中不会一直晴空万里,当阴云密布,荆棘从生的时候,可以大声的喊出心中的抑郁,去寻求心理上的放松,但一定不能让这种情绪主宰自己,应用孔子的智慧去引导自己,做一个有大情怀的人。从这以后,每当班上有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听到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我想,这样的感慨过后,同学们也定能学习孔子的那份豁达和大气。
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子曰:“事父母,儿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时刻对父母保持恭敬之心,让现在不懂感恩的同学们倍感惭愧,我也给远方的父母多打了不少问候电话;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这则教会我和学生们在为人处事上,凡事皆有度,过份的殷勤反倒会让别人厌恶:孩子们从《论语》中也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我们认为,“礼”是什么?它不正是孔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谦逊恭敬的态度吗?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礼”又如何体现呢?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是啊,我们提倡共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但是和谐也是要以“礼”为前提的,不能盲目的为了和谐而和谐。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孔子也让我们懂得了要做一个全面的人,而不能只有某一方面的才能。
李兴濂在《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中写道:仰望,就是在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了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结合起来,感悟到崇高,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仰望,就是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如今,我和我的学生们,便是抬头仰望着孔圣人,随着学习章节越来越多,学生们经常会主动的在日记里写自己的学习《论语》心得,在他们作文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孔子说”、“《论语》中写到”……而我,也在时刻用孔子的思想来要求并完善自己,正如《史记·孔子世家》中太史公对于孔子的评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能穷极一生,我们也无法达到孔夫子的高度,但是我想,有着这样一种崇高精神的引领,我和学生们一定可以将人生过得更加充实,更加圆满,也更加智慧。以后的日子里,我还将和学生们一起继续学习《论语》,在先贤圣人的智慧海洋里遨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