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数学之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 来源:素质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数学,独立思考,培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1-15 19:33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随着改革深入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需要针对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改进培养方法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推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出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也普遍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而数学就是一门逻辑思维性极强的学科,它是物理、化学等逻辑性较强的理科学科的基础。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育逐渐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性逻辑思维的积极发展。
1.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好奇心重、活泼好动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普遍特点,而数学的逻辑思维性极强,相较于文科类学科和艺术类学科来说较为枯燥,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造成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大,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数学的学习方式方法,降低学习难度,才能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兴趣,调动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受到以下几个要素的干扰。
1.1 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弊端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的教学为主体,整个课堂教学的时间被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材内容占去了绝大多数,而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听讲、记笔记,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也基本没有时间独立思考,通常只能求助于教师。因此,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度较高,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习的内容没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不仅在学习效率上难以提高,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1.2 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应试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体制,深深影响着几代人的教育观念,即使在教育改革进行了多年的当今社会中,许多教师和家长最为关注重视的依然是学生的成绩分数高低,在其观念里仍以考试的分数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能力、效果的考察依据。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被考试分数的压力吞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其所学知识,同时,考试答案强调的是唯一正确性,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从而更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分数成绩并不能代表学习能力,学生群体客观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而“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将学生打造成同样的“成品”,再以统一的考试来检验“成品”是否“合格”,其培养出的“成品” 无疑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只会墨守成规的书呆子。
2.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学生在小学年龄阶段正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是进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最好时机,而错过了小学年龄阶段,学生逐渐固化的思维模式便很难再改变。因此,对小学教师而言,独立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逆的重要性,应放在知识的学习之上,首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结合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本文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依据新课标下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应以小学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选择设计教学内容,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并延伸思考与探索,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2.2 教学时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就必须改变之前对学生的教学方法,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让学生不加思考就得出所有的结论,这样的学习模式下,任何学生都做不到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得到结论来代替直接给出学生结论。比如在进行乘法交换律的学习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a×b=b×a,这样学生不仅对结论不会记忆的很清楚,还会由于得来的太轻易觉得这个知识不重要,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加法交换律来引出这个知识点,可以问学生“大家都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加法交换律吗?”学生回答“记得”,教师可以进一步问“那么有哪位同学能上黑板把公式写下来呢?”学生做出响应之后,教师从中挑一名学生,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a+b=b+a”这个等式,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那么大家觉得这个等式能否用在乘法中呢?”学生就会因为教师的这个问题的引导产生好奇心,开始思考与探索,有的学生可能不知道答案,但是自己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就会恍然大悟,5×4=20,4×5 同样也是20,2×3=6, 3×2 也等于6。这些例子虽然不全面,但是并不具有特殊性,通过大量的例子的引入,就能得出交换律同样适用于乘法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会有更深的印象,也能知道它们的推导过程,即使记忆模糊也能自己推导出来,不用死记硬背,让学生的知识学得更活。通过在教学中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能让学生渐渐脱离对教师的依赖,开始体会到独立思考的乐趣,慢慢养成这一习惯。
2.3 课后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
除了课堂上教师要减少对学生思考的干预之外,在课后练习中教师也要尽量让学生做到独立思考,不能学生一有问题教师就立刻把思维和步骤都告诉学生,也不能学生还没求助教师就马上去给学生指导纠正学生。这样的干预看似是为学生有更正确的思路考虑问题,其实是在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学会克制自己,学生在做题时即使有问题问自己,也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基本思路,哪里卡住了,哪里有问题,教师给指点一下,让学生自己继续思考,不能把答案写在纸上让学生参考,这样的锻炼对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有很大帮助。
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一方面教会了学生知识,另一方面要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小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断扩散,从而更好的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宋开红,常一凡.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5):14-14.
[2]朱兴兵.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 9(18):5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