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德修养论对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启示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道德,修养,理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2-13 21:45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道德修养,在孟子看来道德修养更是个体人格完善的根本。本文旨在通过对其道德修养学说的诠释,结合中职生思想品德现状,探索他的道德修养论对当今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启示。本文选取孟子道德修养论中反求诸己、养浩然之气、大丈夫精神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反求诸己及其对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启示;第二部分,养浩然之气及其对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启示;第三部分,大丈夫精神及其对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启示。
引言
传统的道德修养理论对我们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它已深深地积淀在了各族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上,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学习这些先人们的思想对今天我们的思想品德修养也尤为重要。而在这众多的思想中儒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思想品德修养影响最为深远。作为国家和民族希望的中职生,他们不仅应当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本文正是结合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现状,通过挖掘孟子道德修养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希望给予中职生有益的人生启示。
1 反求诸己及其对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启示
1.1 反求诸己
作为孟子道德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词在孟子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例如他还在《公孙丑上》也提到“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从他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事情做得不成功或人际关系相处不融洽,首先就要自我反思,要先从自己身上找缘故。在今天反求诸己更多的是被定义为遇到挫折时,不要急于责怪他人,首先应当反思的是结症是否存在于自己身在,若是则要找出它并及时修改。在孟子看来,反求诸己是修身的根本方法,同时,反求诸己也是基本的人生态度。孟子认为人对自我的这种精神,就是人的可贵之处,人应当珍惜它。
1.2 “反求诸己”对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启示
今天,家庭社会对中职生寄予厚望,学习生活中却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顺心,中职生又处于心绪尚不稳定,喜爱怨天尤人的青春期,致使他们喜爱以自我为中心,不仅不能和周围人相处愉快,而且很难安定心绪全心投入学习。如何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品德就成为当务之急,我们的亚圣孟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地建议,即“反求诸己”。
一个思想品德修养高尚的人首先是从懂得反求诸己开始的,要从自己本身找原因。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及时亡羊补牢往往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当然,孟子同时告诉我们自我反省是有原则的,不完全是礼让。作为中职生不妨学习一下孟子,在与人发生矛盾冲突或学习成绩无法提高时,仔细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原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就像孟子在《公孙丑上》所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即做人做事就好比比赛射箭,摆好姿势,再把箭射出去;如果没有射中,不要抱怨胜过自己的人,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以射箭此例为例,一味的抱怨别人比自己强,那么终其一生也没有机会反败为胜,反之,如果肯回过头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加以改善,下次将可能反败为胜,即使不能也没有遗憾了。
儒家尤其孟子认为这种克己自省是始终保持自我道德情操的必要条件。纵观反求诸己的品格可以看出,它对中职生开始君子人格修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只会从别人身上寻找不足而不懂得自省的人是不会有大作为的。而懂得首先反躬自问的必然会成为一个在自我反思中不断升华自我的人,其道德修养水平也会与日俱增。
2 养浩然之气及其对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意义
2.1 浩然之气
何为浩然之气,孟子在《公孙丑上》是这样说的,“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用我们今天的语言可以如此理解:那种气,最盛大也最刚强,用直来培养而不加妨害,就会布满在天地之间。那种气,要用义跟道来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累积义行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装扮成的。如果行为让内心不满意,它就萎缩了。当代著名《论语》研究专家,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时将“直”,理解为真诚而正直;“义”,概括为适宜不适宜;
“道”,定义为人类共同的正路。此三者的共同配合共同成就了浩然之气。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浩然之气一般是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
2.2 养“浩然之气”对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启示
孟子养气说经过后儒特别是宋儒的发展,成为中国人自我修养的主要理论。孟子说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这里强调了“直”这种修养,怎样才是一个真诚正直的人呢?我们知道一个真诚而正直的人首先是内心无愧,表里如一,刚正不阿,真心实意的。其次能拥有一颗真诚而正直之心的人,内心必然是坦荡的。
但是应该看到,当今有些中职生身上还很欠缺这种品质,他们面对问题容易优柔寡断,摇摆不定,更有甚者受社会风气影响开始慢慢变的虚荣,表里不一。这一时期的中职生在心理上还保有天真幼稚,对诱惑没有很强抵制力,一旦遇到挫折心理堤防易崩溃,易情绪低落,产生失望感和危机感。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他们的浩然之气,而培养浩然之气的第一步就是这种真诚正直品质的教育与引导。然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孟子还告诫我们说“以直养而无害”也就是说拥有了这种品质要始终保持,不要让它受到损害,只有这样才意味着朝着拥有浩然之气迈进了一大步,同时也才意味着中职生更加完善了自己的道德人格,提升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
3 大丈夫精神及其对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启示
3.1 大丈夫精神
关于孟子大丈夫的说法,最典型的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1,威武不能屈2,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这句话用今天的白话文翻译起来就是: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重要的位置,施行天下最重要的道理。实现志向了,就跟百姓一起实行它;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实行自己的道理。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屈服他的志。这才叫做大丈夫!”在今天我们对大丈夫精神的解释更多的是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
3.2 “大丈夫精神”对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启示
孟子提倡的大丈夫精神是我们华夏民族最闪耀的亮点之一,对塑造民族之魂功莫大焉。更是我们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永不过时。
我们通过孟子的大丈夫理论可以将其特点归为大致三点:第一,大丈夫精神的重仁义,第二点,强调宏大刚毅,第三点,要乐知天命。而这三个大丈夫精神的特点对我们中职生的思想品德修养都很有意义。下面将就这三个特点,分别谈谈大丈夫精神在今天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启示。
3.2.1 “仁义”对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启示
圣人、贤士都以仁义来严格律己,古有孟轲“舍生取义”,有谭嗣同“杀身成仁”,他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着“仁义”这两个字。同时他们也用自身启示着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当怎么做。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两个字是支撑人的两块基石,做人,就要做仁义之人。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仁和义已不仅仅是这千年前的回音了,也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而这也应该是每一个有追求的中职生所应该学习的,从他们身上要看到人性的光辉,要向他们看齐,才能成为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
3.2.2 “宏大刚毅” 对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启示
现代社会,许多人仅注重于追求经济的效益,权势名利财富,吃喝玩乐,结果弊端丛生,了无生趣,岌岌可危。而我们的中职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或多或少会沾染其中的不洁之气,这时候孟子的“宏大刚毅”的大丈夫思想就是净化心灵最好的东西。所谓宏大刚毅就是教育中职生有独立的人格,骨气与傲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社会再怎么变化,也能顶天立地。
3.2.3 “乐道精神” 对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启示
孟子讲人性向善,所以你行善绝不是负担,而是真正的快乐所在,因为这快乐完全符合内心对自我的要求,人性如果向善的话,那么行善最乐。这种乐道精神给我们今天的中职生很重要的一点启示就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样可以让你很快乐,同时提升了自身的修养。
懂得快乐、善于快乐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一种气魄。只要你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别让世俗的尘埃蒙蔽了眼睛, 别让太多的功利给心灵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人生是很有意义的。作为一个中职生,背负太多压力失去了这份乐道精神是很可惜的,在快乐中学习生活才是真正的智者。
4 结束语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是我们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永不过时。他给予我们的人生其实其实不止于此,孟子作为亚圣,他的智慧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感悟领会的。孟子的道德修养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新时代的中职生应该在反思和传承中认真的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同时在此指导下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促进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