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语文教学艺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来源: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文,教学,艺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21 20:29
新时期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是教书匠,要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教育是一种困难的事业,要想在教育领域有所作为,不仅仅把它当成事业来完成,还要把他当成艺术事业来追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运用生动的语言,满怀真挚的情感,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大大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全面提高。下面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探寻语言艺术,形成个性风格
语言是教师的专业,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语言技能。“一个能够动听的、明晰的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进入学生的心田,并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夸美纽斯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导语、结语、讲述、点拨、小结等都力争达到准确明晰、富于启发、富于情感。
教学《称象》这篇课文,为了诱发学生的情感,我这样设计了导语:“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按观察的顺序给大家描述一下你所见到的大象?”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我随着学生的口述利用简笔画画出一头大象的轮廓。我又提出:“远在一千多年前,没有先进的计量工具,要想称出一头大象的重量该怎样办呢?大家想知道吗?”学生情绪高涨都说:“想!”“好,现在我们共同欣赏课文,看谁能准确的概括出称象的办法。”这样学生情绪便油然而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阅读课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导语的设计要因文而异,以中心命题的课文,适宜 “开门见山,直接释题”;那些节选的文章,则需要 “交代出处,简介作者”;成语故事、童话、寓言一类的课文,可以在导语中“揭示中心,说明道理”…总之,导语,应当鲜明而富有启发性,简洁而富有艺术性;既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要引导学生定向思维。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课,在讲述“阿玲指挥小象拉车的场面”时,我先指导学生讨论作者怎样选择动词来表达小象动作的灵巧,同时抓住了“阿玲的微笑”联系课文体会其含义。然后再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作了这样的小结:“阿玲的笑表达了她心地善良,同时也表达了中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教师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之丰富多彩的语美,提高学生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讲解一篇课文,推敲导语和小结固然重要,斟酌结束语更不容忽视。所谓结束语,就是教学一篇课文终了时的收场话。它是对教学内容、教材重点以及学习方法等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结束语的设计应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引起学生的共鸣或深思,达到 “课尽趣尚浓”的效果。结束语的形式也应多样化。有的课文可以结合板书设计,有的照应导语设计,有的应扣准文题设计,有的根据写作特点或训练要求设计,有的应抓住中心设计。《山道》一课,通过山里人对考入城里上学的娃子的无私帮助,反映了山里人尊重知识、渴望人才。根据这一中心我设计了结语:“同学们建设祖国的重任又将落在你们这一代人的身上,希望你们在这金色的年华发奋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宏伟壮丽!” 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留下了韵味无穷的艺术空间。
二、探寻情感体会,提升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具有语文素养。在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情感的教学是主要的。老师教课入“情”学生读书才能入“境”,老师讲课总要带着一股激情,才能使学生的感情萌动。课堂上我不仅注意启发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着力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力求达到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相通。要想做到一点,我认为教师备课时,首先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方设法深化自己的理解。
我在备《山道》一课时,首先阅读了矛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借物喻人的文章,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大加赞赏山里人的目的是歌颂山里人无论在怎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能保持着正直、质朴、豪爽、热情的品格,歌颂他们不屈不挠的向上的精神。逐句逐段地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才动笔写了教案。讲课时,我利用导言把作者与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课堂上,我带着这种真挚的感情去讲课,引导学生着重体会这种感情,于是,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共通共融,使学生完全入情入境。
在讲“山道上得到司机无私帮助”这一段时,我抓住描写司机表情的词语“热情、爽朗”指导学生反复体会其含义后,便作了如下小结:“这普普通通的山里司机给遇到困难的他带来了安慰和喜悦,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此时,山道仿佛在现于课堂,学生犹如置身于坎坷的山道上,紧接着我提出: “谁能用词概括出司机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就是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学生甲:“正直。”学生乙:“无私。”学生丙:“朴实。”…
课堂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里钦佩那些不讲条件,朴实的山里人。此时,我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把字节的感情表达出来。将课堂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情感之中。
三、创设课堂气氛,培养个性化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愉快中探求知识,在博学广识中提高能力,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造成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要形成这样一种教学情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与大胆发言,自由争辩,才能促发儿童的学习灵感谁他们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由衷的喜悦所焕发出来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思维、想象、表达,才能学得懂学的活。
课堂上,如果我们教师习惯于全班学生表现思路单一,舆论一律,甚至变革说法也不许,其结论是是学生们头脑简单化,处处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书云亦云,这是不可取的。在学习解释“水流湍急”的 “湍”字,我参照了《新华字典》中的唯一一种解释,指导学生整理为“湍:急流的水。”一学生提出意见:“老师,你那样解释不妥,‘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意义。‘湍急’的‘湍’应解释为水流得急,而‘急湍’的‘湍’才是急流的水。我们应取第一义项。”我心悦诚服的修正了自己的意见,并给了他高度赞扬。课堂民主气氛浓了,学生们的胆子大了,思考问题就有了深度。他们不但敢与同学、老师争辩,而且对作家的文章也敢于提出异议。在讲述《山道》一课时,学生提出:“老师怎么能说感到山道沉沉的?
‘沉’表示重量,山道怎么能量出重量呢?”问题提得不但很有份量,而且恰到好处。他们这种学习自信心的产生,是一种意识到“我有能力”的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发现”的心理表现。学生们游乐这种自我发现的心理,就会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因而学得更有劲头,更有效果。有时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总是因势利导,尽力灵活处理,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课堂上有了民主、和谐、研究的气氛,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才能形成质疑问难的能力,养成深入探索的好习惯。
我在语文教学中投入了精力,倾注了情感,同样语文也给了我回报。在语言文字中我感受一切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