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历经千年而愈加璀璨。诗人们以天马行空的想象、瑰丽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读古诗, 不仅要读字面上的语音、语意, 更要通过丰富的思考来深化对历史、传统的认识。
在古诗教学中, 有时会碰到一些不合常理的语句, 这些往往是诗的精华所在, 不能轻易略过。我们可以联系历史、地理等, 反复加以琢磨, 读出诗中蕴含的绝妙, 体会古诗营造的优美意境, 从而进一步理解历史文化和诗人创作的意图, 找到千百年来读者为之着迷的原因。
一、从古诗的“反常识” 现象中学习民俗, 认识历史
六年级下册有唐朝诗人韩翃《寒食》一诗。作者描绘了春天长安城的景色, 表达了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除了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 的名句, 有一句更值得琢磨: 寒食节禁烟冷食, 节日临近结束时, 权贵宠臣可受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因而有 “轻烟散入五侯家” 之句。这里就有一个问题: “轻烟” 是指什么烟? 如果是炊烟, 那不应该是“散入”, 而是从五侯家“散出”。所以, 通常的解释是 “蜡烛燃烧产生的烟”, 在分蜡烛的时候 “散入” 五侯家。这样产生了一个问题:蜡烛是点燃后再赏赐的吗?
有学生联系当时的情景, 阅读了唐朝蜡烛的史料, 认为蜡烛不可能点燃来分赐。原因有几点:
1. 从当时的季节和天气来看, 这首诗很明显是写春天的。前两句的“飞花” “柳斜”, 证明是有风的。清明前天气一般是微风细雨, 如果飞马传烛的话, 蜡烛很容易熄灭。
2. 从唐代的蜡烛来看, 蜡烛在古时候是非常珍贵的贡品, 到唐朝依然是奢侈品。唐代皇宫设立机构, 设专职官员管理蜡烛; 权臣杨国忠家宴时设“烛围” 来炫富。这些都说明了蜡烛的珍贵。更何况是御赐的东西, 更加要珍惜, 如果点燃来传的话, 一路燃过来,损耗很大。可是, 如果不点燃来传, 哪里来的“轻烟” 呢? 这种“反常识” 的描述引发了大家更深的思考。
“轻烟” 确实很形象, 它和“飞花” 都具有轻盈和传播广的特点, 意味着笼罩皇城, 无处不在, 代表着皇权或者皇恩。这正是统治者喜爱并推崇该诗的原因。历史上, 作者正是因为这首诗, 获得当时的皇帝德宗青睐, 并被授予官职。
那么, “轻烟” 是不是作者的想象呢? 如果是的话, 又违背了全诗实景描述的特点。
阅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于是,认为蜡烛是点燃来赏赐的同学提出, 可以了解一下唐朝人的生火方式。在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后, 学生们豁然开朗。原来, 古时候火种不易得。寒食节禁烟火, 大家保存的火种都熄灭了。唐代清明为生新火之日, 百姓自己钻木取火,高官贵戚则由皇帝赐火。
如今, 钻木取火、寒食禁火等已不复存在。《寒食》这首古诗的描述, 让学生跨越几千年, 完成了与古代的对话。如果没有深度阅读, 恐怕很难想象到当时的情景。
二、从古诗的“反常识” 现象中了解地理, 提升审美
五年级下册有南宋诗人雷震《村晚》一诗。作者通过写春天的景物, 描绘出宁静的乡村画面。这首诗的第一句“草满池塘水满陂” 很反常。按常理: 草是长在土里的, 水也不应该在陂上。难道不应该是“水满池塘草满陂” 吗?
有的学生根据字面意思解释说, 草太茂盛了, 都长到水里了, 而池水因为太满, 漫上了塘岸; 有的同学认为“水满陂”, 是说正逢春天多雨时节, 水涨得很高……
为了弄清春天涨不涨水的问题, 好学的学生们特意查了一下降雨资料, 进而查看作者雷震的资料, 有了如下说法: 如果作者身在南昌这里的春季, 那确实会多雨, 但如果他在四川, 那边春季短, 春天下绵雨居多, 雨季集中在 6~8 月的夏季, 所以四川那边是“春雨贵如油”。同学们感叹, 这个反常识的问题越查越有趣了。
这些说法乍一听都有道理, 但是都忽略了一个常识: 池塘长满草, 是一种污染现象, 会导致鱼儿无法游动和缺氧。也忽略了阅读中的审美: “池塘生春草” 有生机勃发的意思, “池塘满春草” 就不那么美了。
最后, 大家找到了公认的理想答案: 池塘里的水满满的, 岸边碧草茂盛。青草的影子倒映在纯净的、平静如镜的池塘里, 十分巧妙地表达了草之绿、水之清。原来, “草满池塘水满陂” 是水的倒影, 真是美不胜收。
反常识的诗句在古诗中时有出现,教师抓住教材里出现的句例,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 从常识的角度对“反常识” 现象进行解读, 既学习了符合逻辑的思考方式, 又了解了更多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知识, 从而更深地理解了千年古诗蕴含的意境。
古诗是连接古代和现代的纽带, 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这正是语文课本给予德育工作的丰富宝藏。
责任编辑黄铭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