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内容丰富, 意境深远, 韵律优美, 其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有些学生不喜欢古诗词, 究其原因, 是教师仍采用“解诗题、明诗意、背诗文” 的传统教学方法, 注重知识的讲解, 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体验, 学生在被动的学习中无法产生学习兴趣。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潮州人,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 结合潮州弦乐、潮州陶瓷绘画、潮剧等乡土文化, 总结出以下三个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密咏恬吟中读透古诗词
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潮州弦乐作为古诗词吟咏的配乐,极具抒情韵味。笔者设计的密咏恬吟就是在诵读、默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结合潮州弦乐轻声朗读, 在沉思中体会诗的内涵, 在低声吟咏中进入诗歌意境,使朗读更具自由和个性。
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教学《示儿》时,笔者让学生大声诵读诗句, 在诵读中读透古诗, 借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到的诗人创作背景, 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在默读中思考, 并借助注释、工具书来理解诗意。将一首诗浓缩成一个“悲” 字, 抓住“悲” 字, 体验、感悟诗人的悲伤、悲痛、悲哀, 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入。学生吟咏诗文时, 笔者演示了多媒体课件: 在七百多年前的那个寒风萧瑟、冷雨浇窗的黄昏, 陆游躺在病榻上,气息奄奄, 他对孩子们说……同时曲调悲凉的潮州弦乐《愁丝长》飘荡起来。看着画面, 听着录音, 笔者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古诗中反复吟咏。学生吟咏到 “家祭无忘告乃翁”, 声音颤抖着, 眼里含着泪水, 仿佛自己就是诗中那悲伤的陆游。此时, 学生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与诗人同悲戚。
教学《赠汪伦》时, 笔者选择与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潮州弦乐《三板》(68 板), 轻悠的旋律使学生如临其境,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此时此景, 学生个个神情专注, 显然他们已被古诗深深地吸引住了, 思维与情感处于激活状态, 吟咏起来得心应手, 在不停的吟咏中感受李白的激动与洒脱, 更能体会到汪伦与李白之间的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对于学生的吟咏, 笔者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读自悟, 边读边联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学习兴趣更浓了。
二、妙笔生花中感悟古诗词
不同的古诗词有不同的意境,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象画面。结合古诗词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 笔者用心编排, 精心设计,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古诗词学习中, 让学生用“我心、我手” 写出自己心中的古诗词。特别是利用潮州瓷乡学生会绘画、懂泥塑的优势,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做一做, 运用陶瓷绘画技术描绘出心中的古诗词意境。
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 在学生密咏恬吟中读透古诗词后, 笔者鼓励学生说: “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 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吧!” 于是, 他们有的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除了写出古诗所描述的内容外, 还融入了自己的想象; 有的拿起画笔沙沙地画起来, 有的用瓷泥入神地捏塑起来, 有的和同桌交流……此时, 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学生用“我心、我手” 去表现古诗,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熏陶, 能够促进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
三、惟妙惟肖中演绎古诗词
如何将韵律优美、言简意赅的古诗词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呢?笔者想到了戏剧舞台表演。潮州的小孩从小就在祖辈的带领下接受潮剧的熏陶, 对于潮剧表演是十分熟悉和喜爱的。同时, 小学生富有表演欲望, 在古诗词教学中借助表演来激发其兴趣, 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表演是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可通过丰富的语调, 形象逼真的表演, 再现古诗词情境, 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如在综合性学习“遨游诗歌的海洋” 中教学《清明》, 笔者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后, 汇报学习效果。只见班长小忆从座位上应声而起, 边走边哼着曲儿“当———当—当当……” 来到讲台上, 唱起了“细雨———细雨绵绵洒柳枝, 清明时节祭亲友———孤苦伶仃飘异乡, 只剩下, 满腔愁绪无处诉……” 原来小忆是套用了潮剧《石榴花》中选段“凄风飒飒拂山崖” 的曲调, 将古诗词的内容改编成潮剧来表演。小组成员小彬吹着笛子扮演牧童上场了。“小童,打扰了。借问一下, 这里附近有酒家吗?” “回先生的话, 那边的杏花村边就有一家。” ……精彩的表演激起同学们的共鸣, 赢得热烈的掌声。在与古诗词的对话中, 学生还原了当时的“此情此景”, 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习的热情自然高涨。
总之, 在古诗词教学中, 结合地方特色, 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黄铭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