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的关键阶段。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 而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自主学习的概念, 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课本上的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不仅仅将课本上的知识复刻下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孤独的, 这一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完成, 教师作为领航员, 在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引领方向。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条件, 创造合适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在课堂上要学会听课、思考、交流和讨论, 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理解, 帮助学生将学习观念从“被动学习” 转变为“自觉学习”, 再转变为 “自主学习”, 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适当提出问题, 增加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许多新事物感到好奇, 但是当要他们提出问题时,往往不知道要问什么内容。有些学生提的问题本身并不符合逻辑,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提问, 并给予学生建议, 提高他们提问的能力。首先, 教师应引导学生熟悉知识点, 并在运用知识时提出问题。将问题和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结合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与新知识有关的几个知识点中学习新知识和提出新问题。其次,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知识的层面上猜测结论并提出问题。猜测基于主观意愿和知识, 可以大胆猜测, 它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并允许学生猜测知识的整合点。最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为了获得新知识, 教师应该让学生持怀疑态度, 不断探索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后, 教师应让学生判断该方法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可以用于解决其他问题等, 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有助于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三、分组讨论,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组教学辅导是一种将整个班级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的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独立学习, 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提示、指导和评估。课堂教学从学生的自学开始,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 首先保留问题, 然后将问题带到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应深入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并提供必要的启示和建议, 引导学生在解决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要以课本的知识为依据。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应使用标准化的要求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在分组讨论中学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创建多维的交流空间, 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讨论式学习不是放任自流, 必须有一个特定的探索方向, 让学生真正发挥协作学习的作用, 真正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简而言之, 要在数学的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思想的转变。

  四、层层推进, 有效展现, 提升学习动能

  现行使用的教材通常简单明了, 有些问题只要求学生得到最终结果。同时, 课本中的习题也不乏深刻的数学意义。例如在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和性质后, 让他们回答教材图片中的问题, 加深理解数字轴上的小数点后一位的含义。如果采用传统方法, 学生将无法从问题中得出深刻的数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改进教学设计, 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逐步解决问题, 逐步优化过程, 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 加深理解并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沟通。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中, 学生可以在知识层次结构显示信息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字线上整数和小数的基本特征和方法, 并将他们对小数的理解从直观的水平提高到半抽象的水平, 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罗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