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实践叙事与价值寻绎
- 来源:《师道》(人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育,价值,实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4-08 21:37
教育关乎生命, 教育本身就是栽培生命的过程。因此, 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 乃至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生命教育, 就其育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而言, 体现着教育的本质要求。朱小蔓教授谈及教师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性, 曾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表述: “作为一名老师, 你每天都在做着生命教育。每天都在发生着与生命相互影响的关系, 你的一言一行, 你的每一堂课, 你的一个微笑、一个皱眉, 都在影响孩子对生命的感觉。” 作为一名拥有 20 余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语文教师, 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基于对生命教育目的性和价值追求的理解,笔者努力将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及班务工作紧密相融。
在学科教学中融通
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那些拥有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优秀文学作品, 更是放射着生命的光辉。曹文轩说: “文学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 健康的人性正是完满生命的重要变量。笔者在学科教学中充分用好文学作品等课程资源, 创造性引导学生开展学科学习与生命教育体验紧密相融的综合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感悟如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 丰富精神世界。
绘本《我永远爱你》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小狗阿雅的故事。与大部分以爱为主题的绘本作品不同的是, 这部作品尝试以“小狗的衰老与死亡”, 大胆地跟孩子探讨 “生老病死”, 蕴含着对生命的追问, 诠释了生命的欢乐、孤独、无奈、疼痛与恐惧。这些复杂而细腻的情绪暗藏在绘本的字里行间, 隐匿在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图画里。如何巧妙剪裁, 精心设计, 才能使二年级学生从“生老病死” 这一自然现象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与及时表达爱的重要呢? 教学时, 我从儿童的生命向度出发, 充分发掘文本的生命教育价值。“原来, 天地万物都有老去消亡的一天”, 读懂故事以及故事背后隐藏的深意, 是发展儿童面对自然规律学会坦然接纳和主动及时表达爱意的情感、能力的关键。为此, 结合儿童年龄与情感认知特点, 在阅读教学时, 我果断将小男孩与小狗阿雅“相伴时的温馨” “成长中的美丽” 这两大板块定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因为它们叙述的是生命的蓬勃; 而“老去时的无奈” “小狗死去” 描摹的则是生命的凋零与无奈, 是课堂情感旋律的副歌。有了对美丽生命的向往与留恋, 对生命逝去的珍惜才会水到渠成。就这样, 我带着学生一页一页慢慢阅读, 在引导学生感悟 “生命的老去” 时, 用音乐渲染情境, 用语言描述情境, 引导儿童想象主人公小男孩的心理活动, 深入文本, 走进故事, 并化身阿雅, 倾情诉说, 以此启发人性, 孕育精神, 致意生命的温情。再如阅读《安徒生传记》时, 我引导学生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 以“安徒生的旅行” 为线索, 指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创作连环画, 梳理出安徒生的一生, 以此走进名人的生命叙事, 感知其生命历程和搏击人生的关键事件, 感悟生命之光, 让生命更具意义。
在危机袭来时直面
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会成为一种危机, 对人类生命产生巨大威胁,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但德国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曾指出: “这些事件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对教育而言, 从“危” 中见“机”, 用好这些突发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生命教育课程资源, 有助于达成较好的生命教育效果。师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情境之中, 教育的目标、内容、心向、需求等要素高度统一,对生命更加关注, 课程体验更为真切, 生命教育的“时、效、度” 更易达成。
2020 年上半年疫情肆虐的日子, 如何最大程度保证延期开学期间班上学生的生命质量? 针对此次疫情, 笔者主持开发了专题课程《探寻生命科学奥秘》, 该专题课程的板块有: 寻踪“先行者”、致敬 “逆行者”、感悟文学的力量等, 选编了探寻生命科学的历史事件, 钟南山院士的故事, 诗人作家讴歌光明、号召乐观面对苦难的名言隽语, 以及对病毒研究的最新科学成果等内容,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其感知。内容融生命科学知识之真、探求生命奥秘造福人类之善、迸溅生命光华凸显生命价值之美于一体, 既有全球抗疫的宏阔视野,又突显众志成城的中国脊梁, 把核心价值理念贯穿课程, 培植家国情怀和世界命运担当。为便于学生在线学习, 我还借助“大家来读书” 公众号, 编辑文档, 插入非连续性文本, 多角度呈现课程资源, 增加可感性。在课程的致敬“逆行者” 板块, 我在选编钟南山院士的故事的同时, 向学生推送钟南山院士的访谈短视频, 引导儿童认识这位集院士、战士、国士于一身的楷模,感受生命的荣光与责任。
在课程建设中, 笔者深深地认识到, 生命存在是生命优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针对轻生、残害生命、虐生等行为, 以矫正为目的的生命教育是很重要的, 要充分认识到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辩证关系, 引导儿童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但是, 人的生命意义不在于苟活于世, 还在于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做出贡献。生命教育的高境界, 是要引导生命体在感悟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的基础上, 真正领悟到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 并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实现高尚生存———尽显生命之光, 为社会创造幸福。为此, 开学以后, 笔者进一步结合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继续强化伟大的抗疫精神的熏陶感染, 在系列实践活动中帮助儿童建构生命教育课程经验。阅读课上,深入研习文本, 感受人物的献身精神, 在历史溯源和现实观照中, 获得奉献精神的洗礼, 感知生命科学的真理。我们在班会课及晨会课上通过情境表演、作品朗诵、故事讲述等方式, 表达对奋战在抗疫一线人员的崇高敬意, 加深与抗疫英雄献身于人类崇高事业的共情。习作课上, 笔者引导儿童聚焦生命理解, 进行个性表达, 完成《致敬 “白衣天使”》等应用练习, 引领高尚的生命价值追求, 抒发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对生命教育要义的思考
生命无处不在, 生命教育亦当无处不有, 要努力实现生命教育的 “时时处处人人”。凡有生命处, 当有生命教育引路人; 方其时, 即是生命教育进行时。实施生命教育,人人有份, 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力量, 教师当保持敏锐的生命教育意识, 在教学交往中落实生命教育, 在生活交往中不忘生命教育。其核心在于, 聚焦生命教育“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做到心中有数, 行之有方。
心怀生命教育内容框架, 有的放矢。生命教育虽然有多个维度和层次, 是一个多元、集合的概念,但究其根本, 不外“真、善、美” 三个维度: 探究生命科学的奥秘———求真; 呵护心灵, 珍爱生命———求善; 积极生活, 创造生命的精彩———求美。内容指向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等领域。有了这样的体认, 就有了用好生命教育课程资源的“规划示意图”,为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际, 灵活运用最适切的资源指明了方向。
坚持亲近自然舒展性灵, 滋养生命。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 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滋养作用。在生命成长的早期, 引导儿童亲近自然, 有助于他们舒展灵性,丰满生命。在自然中, 儿童总是兴致勃勃, 充满好奇, 涌动着无穷的生命活力。对小学生而言, 亲近自然, 可以从身边的校园出发。我们可以引导儿童凝眸万物, 开展丰富的观察、实践等体验活动, 与自然亲密接触, 滋养师生彼此的生命,润泽心灵。大自然永远是儿童成长的摇篮, 有意识地引导儿童置身其间, 打开心灵之窗, 舒展四肢, 万物与我相通, 我与世界连接, 心灵才不会荒芜, 精神世界才会高贵而又丰满。
把握生命教育实施原则, 注重实效。生命教育要取得实效, 必须注重激情、明理和导行各环节的有机结合, 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情境式原则。生命教育的课程资源选择、教育时机确定, 都应在优化的情境中进行, 无论是在自然中舒展生命的伟力, 还是在社会上确证人生的意义, 都应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儿童感知生命之真善美。二是活动化原则。生命教育应以体验为上, 通过活动化的设计, 引导儿童在实践中获得情境式的浸润, 让生命教育生动可感, 抵达心灵。三是生命化原则。生命教育的价值定位决定了它的实施方式具有生命化特征, 对生命体进行教育, 本身就应富有生命气息, 应循生命之道、生长之理。四是渐进性原则。生命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建构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学校生命教育内容, 是科学有效的生命教育的应有保证, 在实施时要把握好螺旋上升的教育内容、由浅入深的推进方式。五是统整性原则。生命教育课程资源是真善美的集合与统整, 在班级或者学校层面实施生命教育, 要统整学科教学的渗透、专题教育的强化、日常生活交往的浸润, 使生命教育呈现出点面结合、立体构建、长期坚持和短线突破的圆融统一。一句话, 生命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儿童将 “我的生命” “他的生命” “万物的生命” 互相联通, 共享生命的荣光与神圣, 实现“万物皆备于我, 我在万物之中, 我与万物命运与共” 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 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黄佳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