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名何以如此之长

  一位“80 后” 的同事, 也是我的同乡, 彼此见面时话题会多一点。昨天, 我问她儿子在哪所小学读书, 她愣了一愣, 然后告诉我: XX 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

  掐指一数, 全称19 个字, 简称也得7个字。难怪, 她要迟疑那么几秒。我的“纠结症” 突然发作: 如果考卷上要写全学校名称,孩子要耽误多长时间? 孩子能记得或者写全他的学校名称吗?

  高校的校名变更, 一直被社会密切关注。这些年, 专科升格为本科, 学院更名为大学, 煞是热闹,六七八个字的校名, 不断变出花样, 据说, 极大满足了学生及家长美好的期待。似乎没有什么权威信息可以表明, 学院比职业技术学院高明, 大学比学院高明, 但社会似乎已达成的广泛共识是, 大学之大, 校名要大。

  大学校名不断做大, 中小学的更名近来也当仁不让, 可能因为只是区域性影响, 并没有成为热搜。中小学改名, 显然不可能向上升格, 比如小学改中学、中学改学院, 但是, 自己不能做大、做强,可以挂靠本地业已做大做强的知名学校, 共享名校荣光。电视上有一档教育类新闻节目, 留心那些学校或老师的身份字幕, 常常是超长配置, 有的还用括号注明别称。理解校方的苦衷: 不能不提某某分校,否则怎么显示办学层级? 只说某某分校又有问题, 分校或有很多, 还是要说出学校本来的名字。

  所以, 有了“XX 师范大学附属中学XX 分校XXX 学校小学部” 的校牌。

  所以, 有了“XX 师范大学附属XX 初级中学XX 街分校XX 路校区” 的校名。

  所以, 有了“XX 市XX 区XX 开发区学校小学部(XX 小学分校)” 的叫法。

  名校办分校, 已有“跨区(市、省) 作业”: XX 市A (县) B (县) 实验初级中学(A 县中学实验初中南校区)。———B 县, 乃 XX 市之外的教育强县。

  如有兴趣, 可以接龙下去。20 字的校名, 估计不是最高纪录。同一区域, 一些学校取名据说已经陷入僵局, 公办叫“XX 外国语学校河西分校”, 民办的只好退求其次,叫“XX 河西外国语学校”。——— 有个“外国语”, 感觉不一样。

  非著名学校为什么要挂靠名校, 甘愿成为分校? 名校为什么愿意下挂一堆分校甚至“分校的分校” 的牌子? 业内人士指出, 这是用脚趾头也能想通的问题, 不过是一场四方合谋的文字游戏: 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房地产商或房产中介、家长, 排名难分先后。结果呢? 当然不只是游戏, 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房价上涨, 家长感到很大安慰; 学区房销售得到有效拉动; 办学层次, 改改校名, 自动提升, 分校及主管部门与有荣焉;名校退休教师和退二线(含退休)领导, 可以到挂牌分校兼职, 名利双收, 更是意外之喜。不过, 因为挂靠名校, 学区房升值, 后届学生家长暂时要多付出一点购房款, 那是必须的。

  某地新建一所小学, 教育部门承诺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确定学校为“XX 外国语小学XX 校区”, 同时引进XX 教育学院的高校资源, 为学校提供课题研究、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支持。业主闻讯, 连夜冒雨维权, 因为他们一直期待的是 “XX 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分校” 的校名, 而不是“XX 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分校” 的校名。事实上, XX 教育学院的小学教育乃是王牌专业, 而业主们不知情、不认可, 主管部门只得放弃。

  中小学的校名, 何以如此之长? 背后是名利的合谋与共赢。有人感到痛心惋惜: 名校办分校, 分校再办分校, 又有校区, 某个名校集团旗下有近30 所分校, 分校的碗里到底能有多少名校的汤料? 老百姓最后往往并没有真正获得优质教育, 只是虚荣心的虚幻满足。我倒不这么觉得, 那些学校不挂名校的分校, 优质教育资源就能自然 “空降” 吗? 可能更不受待见, 更缺乏发展信心。说到底, 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

  挂出名校的牌子, 至少本届学区房可以获得一定升值空间, 只是, 现在“房住不炒” 的警报不时拉响, 中小学的校名不断前缀名校的牌子, 这算什么操作? 不是在推波助“炒” 吗?

  我还是更关心校名变长之后的那些小问题: 其一, 名校的老师,有多少能说清楚他们办了哪些分校? 和分校的老师一同备课一同活动就更不用说了。其二, 分校的孩子, 有几个能准确说清楚自己的学校名称? 其三, 现在学校很重视对外交流, 校名20 多字, 有的还加注括号, 这些复杂的校名该怎么翻译才能让其他国家的人一听就明白?

  (作者单位: 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

  责任编辑黄佳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