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低成本STEM 课程开发与实施

  随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2017 中国STEM 教育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以来, 全国各地积极推进STEM 教育, 一些学校引进3D 打印、机器人等科技创新项目, 投资建设学生创客教室,让农村小学和资金短缺的学校望而止步。其实农村小学周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传统工艺人才资源,只要结合STEM 教育理念, 利用民间的传统艺术、传统玩具, 也可以开发出低成本的STEM 课程, 推进农村小学STEM 教育。

  一、农村小学低成本STEM 课程的目标

  低成本STEM 课程是指在实施 STEM 课程教育中所需要投入的资金比较少, 选用的工具和材料较为常见, 具有可持续实施与发展的特点。农村小学进行低成本STEM 课程开发时应注意达成以下目标: 一是选用的材料和工具的成本要低,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参与度; 二是课程要富含趣味性、有吸引力, 培养小学生对STEM 课程的兴趣; 三是要富有探究性, 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力等; 四是要尽量做到规则少、有挑战、需团队合作, 可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等。

  二、开发步骤

  我校地处广州市增城区北部山区, 周边种植了很多竹子, 这些竹子是农村小学STEM 课程的理想材料, 利用竹子可以开发桥梁搭建、竹篾编织、民间传统玩具制作等 STEM 课程。下面以“竹蜻蜓的设计与制作” 为例, 介绍农村小学低成本的STEM课程开发步骤。

  第一步: 编写课程学材——— “竹蜻蜓” 阅读知识卡

  白皮书指出, STEM 教育是跨学科、跨学段的连贯课程群。一个项目要面对不同能力层次、不同学段的学生, 编写课程学材尤其重要, 可以普及项目相关的基本知识, 形成连贯的课程群, 为合作开展STEM 学习奠定基础。

  竹蜻蜓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儿童玩具, 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竹柄, 二是“翅膀”。玩时, 双手一搓, 手一松, 竹蜻蜓就会飞上天空。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阅读知识卡时应做到图文并茂、以图为主, 文字浅显易懂、言简意赅。主要围绕竹蜻蜓的简介、简单的科学原理、设计制作的技术、正确使用工具、实验调试等方面进行编写。阅读知识卡的呈现方式有很多: 可以用小海报张贴于社团活动室; 制作成小册子, 方便学生带回家拓展学习; 还可以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学校门户网站等方式呈现。

  第二步: 配备必要的制作工具和材料

  制作竹蜻蜓最基本的工具和材料是手工锯、刻刀、竹片。有条件的学校建议增加配备小电钻或手动钻、打磨砂纸、竹篾刀、学生专用机床等小型机械与传统工具, 满足校内简单机械技术的学习与训练需要。

  第三步: 设计STEM 实践活动

  STEM 实践活动的设计不能过于繁杂, 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热情。如竹蜻蜓项目的完成标准是省力、好操作又飞得高, 学生在制作竹蜻蜓时需要在重量、角度、面积之间寻找平衡点, 不断地进行调试改进, 富有挑战性。

  三、实施方式

  高质量的STEM 课程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因此它需要在校学习的课时保证。农村小学可以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学生开展STEM 课程学习, 既可以保证STEM 课程学习的可持续性, 也可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白皮书指出, STEM 教育大致分成验证型、探索型、制造型和创造型等实践模式。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实施方式相融合, 设计以下几种类型的实践活动:

  (一) 探索型的考察探究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玩具的兴趣, 在本STEM 课程实施之初, 指导学生开展以“家乡传统的民间儿童玩具调查” 为主题的考察探究活动。让学生采访祖父母、父母及身边的同伴, 了解家乡儿童玩具更新换代的演变过程; 向祖父母、父母学习制作他们儿时最喜欢的玩具,感受亲手制作玩具的喜悦, 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二) 创造型的设计制作活动

  学生亲历竹蜻蜓的设计与制作的所有过程, 是本STEM 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将根据“明确的结果和模糊的任务”, 做出设计,然后进行测试, 创造出最终的设计原型。活动程序大致如下:

  1. 明确设计与制作的结果:设计前明确提出制作的竹蜻蜓要省力好操作又飞得高。

  2. 设计规划: 在使用材料之前, 要求先画出竹蜻蜓设计草图,包括设计规格、简单的操作说明:蜻蜓翅膀的长度、宽度、厚度和角度, 使用的工具, 如何完成削刨,手柄的粗细、长度, 钻孔的位置、大小、工具, 如何组装等。

  3. 解释论证: 尝试用了解到的各学科知识解释自己的设计方案, 并形成初步的实验论证。

  4. 劳动技能训练: 教师要舍得使用课时进行劳动技能的训练,确保学生掌握竹蜻蜓制作工具的安全使用方法, 最终制作出成品。

  5. 展示交流: 总结学习所得,建构后经验。

  (三) 验证型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

  开展跨学科学习是STEM 教育的主要特征, 学生在开展竹蜻蜓的设计与制作活动时, 对某个或某些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解释, 才能合理地设计与调整制作方案。

  本STEM 课程中, 竹蜻蜓是怎么飞起来的? 怎样才能让竹蜻蜓省力、好操作、飞得高? 这些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开展问题解决学习的原动力。学生要制作省力、好操作、飞得高的竹蜻蜓, 需要不断地进行调试和改进, 应用科学原理、工程知识和数学方法展开验证, 不断完善工艺与技术, 以获得最佳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不自觉地进入到学科的深度学习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转化, 提高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几种类型活动先是循序渐进依次地组织实施, 随着学生活动的不断深化, 各个实践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增多, 形成知识螺旋, 直到学生制造出自己满意的竹蜻蜓为止。

  四、学习评价

  白皮书对STEM 课程的评价强调多元评价主体、形成性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竹蜻蜓的设计与制作课程” 的评价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 一是以竞技比赛的形式对其结果进行形成性评价, 看谁制作出来的竹蜻蜓更符合省力、好操作、飞得高这三个标准; 二是面向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性评价, 活动结束后, 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经验分享和活动总结, 指导有余力的学生形成项目学习研究报告,为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对其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兴趣、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开展评价提供依据。

  总之, STEM 学习不应该是贵族课程, 农村地区及经济薄弱的学校需要树立课程信心, 读懂白皮书对小学STEM 教育的基本要求, 充分利用竹、木、沙、石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其民间传统工艺等, 注入 STEM 课程元素, 开发各种低成本的STEM 课程, 指导学生积极开展 STEM 学习, 加快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 实现新一轮教学方式的改革。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 2016 年度课题“问题解决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应用研究” (课题编号: 1201534348) 及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7 年度专项课题 “农村小学STEM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研究” ( 课题编号: GZJY2017-125) 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教学指导中心)

  责任编辑晁芳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