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野游吧
- 来源:海峡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露营,野游,远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4-12 11:42
从硬核露营到懒人露营
人类为什么要露营?追溯历史,你会发现那是为了要“活下去”。
在露营的发源地美国,户外运动的出现主要是为了生存或军事目的,人们为了在荒野中生存,用动物皮毛和木杆制成印第安圆锥形帐篷,开启了美国露营文化的发展。直到二战后经济繁荣发展,人们才有富余去追求休闲生活,将户外运动视为一种娱乐。而露营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融入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而在另一片“露营热土”日本,露营文化的印记几乎留在了每个人的青春记忆里。日本的中小学会在假期组织学生“合宿”,其中就包括野外露营的行程。日本的学生们几乎都有参加“森林学校” 或“海滨学校”的经验。在学校的组织下,他们在野外自己搭建帐篷,学习生火、做饭,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磨炼个人意志。
如此说来,露营一开始是带有“苦行僧”色彩的,往往涉及野外食宿等硬核问题,绕不开“轻量化”“功能性”和“专业化”这样的关键词。而源于16 世纪苏格兰贵族的户外生活方式的“Glamping” 则恰恰相反,将超奢华(glamorous)的住宿体验和露营(camping)的形式相结合,露营者既不用为住宿环境发愁,又可以如愿亲近大自然,但它却在另一个层面上设置了门槛——奢侈的住宿配套,意味着这是属于富裕者的特权。
眼下国内盛行的“懒人营地”,便是在舒适性与体验感之间寻找平衡的一种产物。营地如“百宝箱”般提供露营所需的一切物资,体验者通常只要准备好干粮和过夜衣物,便可过上自己向往的露营生活。这也符合了国人的需求,毕竟对许多选择远行的年轻人而言,“露营不是重点,有趣的人生才是关键”。
从硬核BC 到奢华Glamping,帐篷之下衍生出了诸多露营风格,一方面包罗万象,可任君挑选,另一方面也划分了更加细化的社交圈子,每一圈都有自己的门道和偏好。在某种意义上,这恰恰为露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帮助它在全球旅游业遭受疫情重击溃不成军时,成为这场战役中仅存的微弱星火。
露营,大有可为
在相关媒体的报道中,疫情后的 2020 年,被业内人士视为中国的“露营元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浅尝即止,纷纷收拾行囊、背上干粮,从大自然的访客摇身一变,成为借宿星空下的房客。
相比起门槛更高的户外运动,眼下的“懒人露营”显然更加轻巧,也更符合年轻人对于旅行的想象:离开乏味的都市生活,贴近绝美的自然之境,既可以选择呼朋唤友,也可以独行寻找自我。特别是疫情过后,根据《2020 端午小红书旅游趋势报告》的调查显示,人们旅游出行的意愿近乎腰斩,但也随即解锁了更多有趣的周边游新玩法,其中选择露营的意愿更是上升了297.71%,和 2020 年前相比翻了将近3 倍。而此前已有相关分析认为,整个中国的露营产业,很可能会达到万亿元级规模。
受鼓动的显然不只有中国的年轻人。日本人原本就有在各类祭典、节日出门露营的爱好,近年推出的一部《摇曳露营》动画更是把露营热推向高潮,为原型取景地山梨县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动画播出后,山梨县的营地接客量翻了三番,创收高达8000 万日元(折合人民币500 万元);“综艺大国” 韩国则迅速推出众多露营系综艺,如《露营俱乐部》《BTS In the SOOP》《小屋漫游韩半岛》等,高颜值的明星和山水美景相辅相成,在年轻人群中掀起一阵效仿偶像的野营热潮。
接连而来的浪潮背后,国内露营已经从原本依附于传统户外活动的住宿形式,转变成为独当一面的主角——2016 年我国只有203 个露营基地,2018 年飞升至1690 个,而截至2020 年,国内的露营基地已超过4000 个。从音乐节到拉力赛,从自然保护区到国家森林公园,从家庭农场到海边悬崖,丰富多彩的主题和包容万象的形式,都使得露营经济大有可为。
远行,不只是为了露营
在日本,人们以露营的方式追逐时节。正月富士雪妆、三月樱花吹雪、五月溪谷新绿、六月萤火、十月霜叶,当时节的脚步临近,人们便在岸边树下赏花观叶,一边欣赏转瞬即逝的美景,一边搭起帐篷,野餐酌酒。
而在中国,对于大部分热衷于露营的年轻人而言,远行不是为了求“虐”,而是为了在钱包和身体能够的承受范围内,给生活找点不一样的乐子——征服大自然不是目的,享受一段美好时光,才是远行的真谛。
当露营从户外运动的一种品类发展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它的潜力便不可同日而语。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间,不同的文化、产品、行业连接在一起,编织并贩卖着关于乡野自然的美好想象。“社群”“共享” 和“情境设计”成为露营平台的重要关键词,像“一帐Camplus”就旨在建立新户外生活方式平台,打造FRILUFTSLIV(Free+Air+Life)式消费场景;而“丸露营”则在城市与自然之间,以营地为载体,依托教育、活动、产品、影像等内容,重建人、自然与自我的亲密关系。
如果不能马上出发,“云露营” 也不失为一种方式。不少擅于露营的博主,也同样乐于通过视频和直播分享自己的户外生活经验;此外,城市露营风格店也是“半步露营”的一种选择,它犹如城市与露营地之间的中转站,诠释着主理人所推崇的露营美学,同时也为露营爱好者提供了城市据点。
但归根究底,露营不只是一种物质消费,在更多时候,它所倡导的是精神消费——以更简单的方式亲近自然,并最终,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亲近自己与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