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道具百事屋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戏剧,道具,木偶
  • 发布时间:2021-04-12 11:47

  旧时,闽南人逢吉庆盛事,常邀请木偶戏团来演出庆贺,故提线木偶戏又称为“嘉礼戏”。 清人蔡鸿儒曾在《晋水常谈录》中介绍泉州提线木偶戏:“傀儡,木偶也,今俗之线戏……泉人最工此技。” 在提线木偶戏、高甲戏、梨园戏、打城戏共生的泉州地区还流传着 “前棚嘉礼后棚戏”的说法,但凡有其它戏班与木偶戏班对棚,提线木偶戏都是被安排在第一个上演。

  提线木偶戏是一种操线的艺术,丝线下仿造人体造型结构雕刻而成的木偶,看着小巧,头部、四肢、骨骼肌肉却都完整。关节处系上了丝线,演员需要熟练掌握10 多种理线技巧和30 多种组织提线,才能使木偶在表演时灵动自如,内在饱有精神气韵。

  戏台上大幕拉开,一台《钟馗醉酒》上演,手握酒杯、饮酒、醉步,演员的提线手法精准快速,而木偶钟馗身上穿戴的盔帽、衣裳等精巧的戏具同样也是台下观众关注的焦点。

  如今不仅剧团会找道具作坊定制小而精的木偶戏具,台湾、香港等地的提线木偶戏爱好者也会前来购买收藏。杨长生的戏剧道具作坊藏在鲤城区老街巷里的金山社区,祖孙三代人熟练操作着祖辈传承下来的制作工序和手艺。狭窄空间里,每个人都井然有序地做着各自擅长的技艺,设计、刻纸、粉线堆画、贴金、画色、装饰,每天忙着制作高甲戏、梨园戏、提线木偶戏所需的大小道具。

  刻纸的融入

  78 岁的杨长生已是杨氏戏剧道具的第四代传人。往前追溯,最早在清末民初时,他的爷爷杨锦开曾在泉州胭脂巷开了一间“聚復發”纱帽店,与天成纱帽店、凤冕斋纱帽店同为当时泉州比较出名的道具作坊。到了杨长生父亲这辈,由于戏剧舞台的需要,除了纱帽之外,他们也开始制作表演用的盔帽冠冕、戏服鞋靴、珠花头插、髯口髻包、兵器旗幡等道具以及民间舞龙舞狮等型具。

  这门手艺代代相传至今,由杨长生这一辈所作的戏具已经比父辈所制的精细许多,哪怕是相似的小型木偶盔帽,工序也要比父辈复杂一些。上世纪六十年代,刚满二十岁的杨长生随父亲一起进入泉州工艺公司,结识了正在向刻纸大师李尧宝学习手艺的爱人潘丽卿。原本的道具设计图案更多依靠手绘,潘丽卿的刻纸只做为装裱在镜框里的单独作品。为了制作出更好看的道具样式,杨长生和潘丽卿商量着把刻纸手艺融入到戏剧道具里,变成新的装饰图案。

  从工艺公司退休之后,老两口在自己的家里办起了家庭作坊。融入了刻纸艺术的戏具更加精致,生意好时,他们统共找了十多位帮工,常常订单多到十几个人都来不及做。如今作坊里倚在窗边的书桌依然是潘丽卿专属的刻纸区,七十多岁的她戴着老花眼镜伏在一块木作案板上,拿着削刀一刀一刀专注刻画手里的牛皮纸。刚刻好的细致纹饰,是给武生帅盔搭配的一段花边,而要配好一顶盔帽,还需得再刻上几段不同的纹饰作为配件。

  像是量身定制一般,戏剧角色的身份、地位、行当不同,为其设计制作的帽子也会相应用到不同的纹饰和质料,种类可以分为盔、冠、帽、巾。如武将征战时用来防护头部的帽子名叫“盔”,通常都是硬胎的,还有绒球和珠子作为装饰,而同为硬胎的“冠”则是郑重的礼帽,多为皇帝、皇后、太子所戴。现在杨氏一家制作的盔帽,其纹饰图案都是杨长生根据几百种不同戏剧角色特点,再结合李尧宝的刻纸图案设计的。日积月累下来,日常可供潘丽卿刻纸的样本已存满了八个纸盒,哪怕只是片段的纹样,她也能一眼辨认出是哪个角色的。

  代代相传的粉线雕

  杨长生的儿子杨宏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跟着父亲学习道具设计,这些年设计制作的各类戏剧道具,要数木偶戏具的需求量最大。泉州市区的木偶剧团以及安溪、永春等地的乡村剧团都会找到他们,制作帽子之外,也需要制作狮子、龙、凤、乌龟、仙鹤等一些吉祥动物作为舞台上的背景装饰。

  杨宏达家里还留有一顶金灿灿的木偶龙王帽,制作这样的帽子前后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通常拿到了雕刻好的木偶头,测量头围尺寸大小之后按照黄金比例画设计图;再把纸沾浆糊放进石膏模具形成纸坯,帽子的镂空部分是刻纸而来的交枝花纹,其上贴着金箔的花纹是用传统粉线雕画成的。而后再插蚕丝绒球、玻璃珠和亚克力珠子,系上流苏,耗费数天一顶龙王帽才能最终成型。

  多道工序中,刻纸艺术的加入是道具制作的一种创新,而粉线雕技术则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特有工艺。杨宏达的爱人张秀玉制作粉线雕也有二十年了,现在已经成为这道工序的主要负责人。粉线雕时,一旁的电锅炉咕噜咕噜熬煮着粉胶块,煮化了的粉胶从粉管中挤出就可以在纸坯上作画。张秀玉左手轻拿着木偶盔帽的纸坯,右手紧握粉管,经过雕刻的纸坯作画范围有限,挤出的粉胶不仅要连续不断,还不能有多余的线头,得一气呵成画出龙凤、狮头、虎头、蝙蝠等花纹,形成浮雕的立体效果后,才贴上金箔。

  偶尔在粉线雕的时候遇到了问题,张秀玉总是习惯把道具拿给杨长生过目,确认粉线的粗细和弧度是否符合传统规范。杨长生说,设计道具除了需要美术功底,还要学习的就是传统,在掌握粉线雕的技艺之外,需习得传统道具的样式。

  如今杨长生和潘丽卿都上了年纪,看着儿子儿媳愿意接过这门手艺,孙子平时放假在家,也乐于帮忙刻纸、上色,心里多少感到欣慰。一家人天天聚在作坊,互不言语,细细忙活,互相配合着制作出小巧而精致的戏曲道具,二老就像在观看一场代代相传的人生戏。幸运的是,这场戏还远未到落幕的时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