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人口「東多西少」?(二)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中國,人口,改革
  • 发布时间:2021-05-15 18:50

  元明清時期,中國人口以南方與北方為基點,逐漸向西南、東北與西北地方遷移,這也為後來中國人口分佈線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其實,元代以後,改變中國人口分佈方向的因素除了人口增長外,更重要的是整體疆域的拓展。元代時將整個雲南地區納入版圖;清代之後,又先將東北(明對東北的實際統治時間較短)、蒙地與新疆納入版圖範圍,地域空間擴大,也促使中國移民有了新的開拓地。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移民格局又開始發生了新的變化。改革開放之前,由於西部城市建設等國家政策因素的影響,導致大量北方人開始向東北、內蒙、西北等地區遷移。但改革開放以後,隨着東南沿海的全面開發,中國人向西與向東北遷移的人口趨勢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人口湧入南方。尤其是1992年市場經濟體制正式確立後,促使中國人口向南移動的速度進一步加快,這主要是南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西北與東北地區的經濟低速增長所導致的。但就整體而言,雖然新中國成立後人口分佈呈現出新的發展模式,但是璦琿——騰沖一線的人口分佈大格局依然沒有太大變化。

  璦琿――騰沖 不止是人口分界線

  從整個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人口大遷移與當地人地關係矛盾程度有着直接的關係。研究表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地區平均溫度下降1度,人口就會向南遷移200至 300公里。因為氣溫的下降,會直接導致北方氣候降水減少、寒冷乾燥、土壤沙化加劇、沙漠南進速度加快。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口必然會選擇向南或向西遷移。

  其實璦琿——騰沖線除了是人口分界線之外,還是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從地圖上看,璦琿至騰沖線和乾旱區、青藏區等氣候分界線幾乎完全一致,同時璦琿——騰沖線與中國「400毫米等降水量」也有一定關聯。這條線以西除了個別區域,大多數區域降水量小於400毫米,這樣的降水量非常不適宜人類精耕農業的發展。除了遊牧區,其餘西部區域只有部分冰川融水灌溉出的綠洲,還有較為寬闊的小片河谷地帶適合發展農業。以精耕農業為基礎的東部地區(包括北方的旱作農業區與南方的稻作農業區)更容易形成人口聚集與繁衍。

  農耕文明與地理環境的影響

  從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來看,以定居為主的農業文明,便於加速動物的馴化和更快發明儲藏糧食的用具,增加糧食產量。這樣一來,就能促使人們發展出更穩定且連續的繁衍空間。同時,不需要經常遷徙的農業文明有利於成片聚落的形成。逐水草而居、移動性強的遊牧(包括半遊牧)文明,還有以狩獵——採集(包括漁獵)為主的文明,都很難像農業文明那樣形成穩定聚落,馴養動物的時間更長且生產力發展也相對滯後,所以人口自然也就非常少。再加上不穩定的自然的環境(包括雪災或者凍災等),會加速人口的死亡率,所以在中國歷史上經常會出現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去掠奪漢地人口的現象。

  再仔細觀察線東西兩側的地理環境,在這條線的東部地帶,自然地理條件較為優越,氣候也比較濕潤,土壤適合耕種,璦琿——騰沖線的東部土地承載力更強,通俗點講就是可以養活更多的人,所以人口在這條線東部密度很高。

  璦琿——騰沖線以西,自然環境較東部惡劣許多(相對於農業發展與人口繁衍而言),青藏高原、塔克拉瑪干沙漠、柴達木盆地等不適宜人類大規模居住的地方全部都在這條線西側,而西部的區域也多為遊牧區,土地承載力就低了很多。所以從自然地理等深層因素來看,璦琿至騰沖線東西兩側差異十分明顯,也對文明產生了很大影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