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讀者可能很難想像,香港曾有「遠東足球王國」的美譽。足球在開埠初年由英國人帶到香港,最初只是洋人運動。及至1908年,南華足球會成立,是為香港首支華人球會,從此華人才愈來愈多出現於賽場之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足球更加受歡迎,每逢班霸大戰皆是全港矚目—— 球迷通宵排隊入場,球場升起紅旗(即全場爆滿)尚且不說,擠不進場也要攀上球場外的鐵絲網觀戰,又或者乾脆跑到大球場後山的山頂「看免費波」;即便有事未能親臨球場,也要守在收音機旁邊,聽葉觀楫、盧振暄的足球旁述,他們說得生動,繪影繪聲,使人有如身臨其境。今天回望過去,5、60年代「南巴大戰」(南華對巴士);70、80年代「南精大戰」(南華對精工)的盛況,真是「有今生無來世」。球星如「阿香」張子岱 、「大頭仔」胡國雄等,亦絕對稱得上是家喻戶曉。
過去足球不但是娛樂競技,也是興家致富之道。名將姚卓然除了是「香港之寶」外,還有個綽號叫「四萬腳」,即年薪4萬也。相比之下,當時一個政府文員月薪只有300元左右,可見球員收入有多高。今時不比往日,大家都習慣透過衛星電視收看英超、西甲等世界級賽事,香港球賽因而被冷落,球員收入大減,假若小孩子跟爸媽說要當球員?「讀好啲書啦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