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防疫超前部署

  • 来源:专案经理
  • 关键字:科技,防疫,部署
  • 发布时间:2021-06-30 15:59

  没有前例可循 工研院紧急行动

  疫情让人措手不及,口罩日产量188万片根本不够用,而台湾多数口罩机制造厂商已外移,只剩最大的两家:长宏机械和权和机械!第一时间政府盘点防疫资源后筹组「口罩国家队」,成员包含工具机公会、工研院机械所与智机中心、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纺织所及口罩原料、重要零组件等数十家厂商。

  那时口罩机厂商的生产标准是一个月3~4部机台。经济部希望两个月内生产92部口罩机加入量产行列,第一阶段权和负责20台、长宏40台,制造速度是平时的五倍。工研院接到任务后迅速筹组近60人的项目团队,由机械所30余位、台中智慧机械中心20余位资深同仁进驻位于莺歌的权和机械。

  工研院副院长张培仁表示,工研院团队过去没有做口罩机的经验,但是口罩设备偏自动化设备,在成员的筛选上锁定具有机械设计组装、机械零组件、自动化设备专长与经验的资深同仁,「有接触过比较快上手,容易抓住关键问题。」

  在参与的过程中,张培仁最大的感动是工研院正向积极、当责不让的组织文化,因为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应变,凝聚并激发团队合作的正面力量,「所以在接获政府需求后能立即派驻专业人员到权和机械,与厂商一起赶工建置口罩机台,这也是此次国家队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原因。」

  非典型项目 见招拆招与时间赛跑

  工研院团队进驻后发现最大的问题之一是不同团队之间的沟通与磨合,口罩设备产业Know-how需要与权和端专业人员互相学习搭配,彼此融合后调整分工,「我们的心态是帮助厂商,厂商也了解我们不是去指挥而是支持协助,3~4天内就进入状况。」机械所副所长周大鑫说。为了让沟通更顺畅,工研院还特别推派女性统筹或年轻人扮演润滑剂。

  专业分工与沟通磨合之外,工研院团队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目标绩效的管理,「我们接到的命令是一个月内要完成60部机台,那时学校寒假时间延长,我们势必要在2月底或3月初复课前顺利完成任务。」任务执行过程中碰到了难题,比方口罩设备原物料到位不及,影响后端制造进度,经过团队合作,最后终于赶在3月5日前协助权和顺利交机20台,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第二阶段追加17 台也顺利达成目标,在40天内完成任务。

  机台顺利交付后又发生超音波模块故障中断生产的意外。一般口罩生产模式是机台一天运作仅8小时,因应疫情需求,机台一天约运作22小时,没有多少停机休息的时间,超音波在长时间操作下自然容易发生故障。为了解决超音波故障问题,工研院团队又紧急成立另一组团队协助厂商排解问题,「直到口罩正式开放我们才算完成阶段性任务,这次的经验也促使我们研发可以长时间运作的新一代超音波。」

  目标明确有动力 动态调整使命必达

  工研院口罩国家队可以顺利达成目标,周大鑫认为关键有三,一是目标明确,在期限内提高权和机台产量加速口罩生产是工研院项目终极目标;二是动力强大好推动,疫情危机等同于国家危机,「团队成员都觉得这件事很重要,对国家有帮助,所有参与者都觉得是为国家做事情,有荣誉感,所以大家动力很强。」三是执行策略有弹性,疫情状况每天在变,生产线亦然,「人力必须每天动态调整,所幸同仁本身专业能力强,能很快适应不同产业运作模式。」

  周大鑫认为工研院口罩国家队项目是「很特殊的临时工作」,很难量化绩效,但反过来看,因为先设定阶段性目标,搭配有弹性的执行策略,所以最后顺利达成目标,从绩效管理的角度来看结果是成功的。

  工研院副院长张培仁笑说:「这是一个既辛苦又具挑战的项目,但防疫不能等,政府到民间上下一心就能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工研院秉持12字箴言「承担责任、坚守价值、前瞻部署」的精神协助生产设备即刻上线,项目执行以Why、What、 How为主,因为当时环境充满未知,所以Why很重要,「除了跟团队成员解释为什么这件事情很重要,任务角色是什么,之后就放手让团队依环境变动主动调整做法,而不是按计划表走,这也是很好的经验。」

  在执行计划管理过程中,工研院给予团队很多弹性与授权,不用等上级给指令或裁示,比方关键组件超音波熔接机做不出来,团队成员直接到熔接机制作厂协助解决问题,张培仁认为这跟平常的计划管理不同,大家发现生产流程出现变量就主动解决问题,这也跟工研院的人员素质与公司文化有关,「我们鼓励同仁当责,彼此间实时互动沟通、实时回报,大家都做的很到位。」

  明天过后还能做什么?

  工研院的强项在研发,除了参与口罩国家队,在疫情期间也努力透过科技力协助防疫,包括研发有助个人防护、疾病检测与诊断、医疗照护的科技产品,不论未来疫情如何变化都能超前部署,充分应变。

  出现挑战找对策 避免出现断链危机!

  一场疫情洗礼,改变了产业生态,也改变了商业模式与消费习惯,张培仁认为最明显的就是疫情重伤「分享经济」,大家开始不太分享空间、同桌吃饭、共乘出租车、一起听音乐,也不敢住饭店,疫情改变了使用场域、服务传递方式、生产方式及供应链生态,就算疫情结束也不会回到原点,而会有另一种商业模式及消费习惯,如:外送服务会成为新的商业模式,教室上课改成远距教学,定点上班改成远距上班……等,「共享经济走向远距与数字化,这是另一种机会。」

  至于生产端与供应链,他特别提到原物料供应应该分散风险,比方疫情发生后口罩原物料无法从国外进口,导致生产断链,他建议厂商别让原物料由特定地点或国家进口,要分散风险,「也许高价值的部分回台湾,替代性部分移到新南向地区。」

  周大鑫也提到厂商原物料断链的隐忧,他认为面对疫情要有比较高的风险掌控力,除了核心技术,口罩机相关产业需要转换观念与做法,物料管理、追踪及工作流程安排也需要有系统地升级。透过口罩国家队的执行与合作经验,工研院也观察到下个阶段口罩机市场该怎么走,建议制造业厂商建立韧性体系,包含原物料、供应链管控,供应链走短链架构,避免出现断链危机,「我们也已经在研发新世代设备,希望提早布局,协助厂商做好下个阶段的生产衔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