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要素引领整本书阅读

  语文要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 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自统编教材使用以来, 有些教师没有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依旧停留在单篇教学的传统方式, 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割裂开来, 在指导课外整本书阅读的时候脱离语文要素的落实, 指导缺乏精准性, 不利于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开展。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探讨如何运用“融” “汇” “贯” “通” 的阅读教学策略, 把各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训练和整本书阅读有机整合在一起。

  一、“融” 入情节, 感受人物形象

  本册第四单元安排的语文要素是 “读小说, 关注情节、环境, 感受人物形象”。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时用心去思考情节和环境, 凭借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思考人物形象。

  例如《桥》一文, 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洪水的无情和老汉的有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学时, 我们应引导学生去思考情节与人物的关系, 以及情节关系对表现人物特点所起的作用。我们 “融” 入情节中去理解课文, 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高尔基的《童年》是一部情节曲折生动的小说。我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通过曲折的情节表现阿廖沙善良、乐观、坚强的人物形象的。从父亲去世到母亲改嫁, 从两个舅舅分家到外祖父和外祖母分家, 从目睹外祖父毒打外祖母到自身用刀刺伤继父……只有“融” 入那些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 才能理解生活的困苦并不能使阿廖沙退却, 以及阿廖沙坚强地生活下去的信心。

  二、“汇” 聚关键句, 把握主要观点

  本册第六单元安排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抓住关键句, 把握文章主要观点”。关键语句或者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或者对表达观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了关键语句,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在教学本单元《只有一个地球》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抓课题, 从整体入手, 关注“只有” 和“一个”。接着,我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把握关键句。把目光“汇” 聚在关键句后, 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文章的三方面内容。本节课通过 “汇” 聚关键句, 让学生体会作者层层深入, 一步步得到结论的写作特点, 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这种“抓住关键词句,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的阅读方法, 同样适用于指导学生阅读《童年》这本书。外祖母是本书的灵魂人物, 事实上, 高尔基用了很多笔墨描写外祖母, 抒发了对外祖母的热爱、崇敬之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外祖母的“爱”, 在指导阅读时,我向学生提出一个要求: 精读描写外祖母的章节, 找出关键词句, 说说高尔基表达了对外祖母怎样的情感。任务一出, 学生们认真阅读, 书中的关键句都被找出来了。通过把目光“汇” 聚在关键句上, 高尔基要表达的情感跃然纸上———外祖母的爱是他灵魂上的灯。

  三、“贯” 连资料, 理解主要内容

  本册第八单元主题是“走进鲁迅”,本单元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由于鲁迅所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 语言凝练,必须借助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在教学《少年闰土》中的“四角天空” 的时候, 我让学生了解旧时代大户人家孩子的生活背景, 因为这些与 “作者对闰土的情感态度的产生” 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通过“贯” 连所查阅的资料, 理解主要内容, 侧重理解时代背景与人物的关系, 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通” 达课外, 迁移阅读方法本册第三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 教材安排的语文要素训练是“根据阅读目的, 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竹节人》作为“有目的地阅读” 的第一课, 其中一个阅读目的是: “写玩具制作指南, 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在教学时, 我让学生先采用浏览的方式, 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 概括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 根据阅读目的, 对与阅读目的相关的内容进行精读, 抓关键词句梳理信息, 理清线索。最后, 整合信息, 有条理地表达, 实现阅读目的。这就是“浏览+精读+整合” 的阅读方法。

  我鼓励学生把《竹节人》的这种阅读方法“通” 达到课外, 迁移到《童年》上来。我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书: “外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从书中找出具体情节说说。” 为了完成这个阅读任务, 学生在浏览整本书的基础上, 精读描写外祖父的具体片段, 然后对精读片段进行整合, 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外祖父粗野自私、脾气暴躁的性格特点。

  总之, 教师应以语文要素引领整本书阅读, 从各个方面入手对学生开展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 努力提高其阅读兴趣和能力, 从而使阅读教学更有效、更高质。

  责任编辑黄铭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