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关注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结构, 才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模型意识的建立, 让教学更适切。突破以“课时” 为单位的教学观,树立更为高远的以“单元” 为单位的教学观, 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出发, 关注单元内容的整体性, 才能高屋建瓴。本文以《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为例, 探讨单元教学目标制定的方法。
一、单元教学的内涵与单元教学目标的作用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是以教材为基本素材,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 确立单元教学主题, 分析单元知识结构, 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确定单元教学课时数和教学思路, 编制单元检测题, 形成整体的教学设计。基于此开展单元教学实践, 实施评价并反思、改进。可知, 单元教学能让教学更适切。本文只探讨单元教学中的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因为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教师都要清楚并完成三件事: 1. 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学目标); 2. 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教学过程); 3. 怎样知道学生是否到达了(教学评价)。教学目标是摆在首位的, 它是教学的导向, 决定了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因此, 制定好单元教学目标能起到奠基作用。
二、制定单元教学目标的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标》(2011 版) 中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 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 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 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因此, 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来源于课程标准、学情分析及教学内容。
首先, 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单元总目标。课程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其中还包括了结果目标, 明确地提出了培养方向和能力要求。教师精准把握课程标准,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教学方向, 落实好目标, 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及基本活动经验。例如,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单元总目标, 是让学生经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数学的特点、感受数学的价值、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其次, 依据学情分析确定单元学段目标。课程标准把学段目标分为三段:第一学段(1-3 年级); 第二学段(4-6 年级); 第三学段(7-9 年级), 说明实际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已有经验及数学本身的特点。因此, 制定的单元教学目标要符合相应学段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及认知规律。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 制定的单元教学目标才能落地生根, 行之有效; 不能直接根据教材内容进度及普遍性的学情展开实际教学, 要考虑具体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 在教学《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之前, 学生已经能熟练口算20 以内的加减法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但由于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学生没能返校上课, 他们在这方面的口算技能水平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 在设计单元学段目标时, 笔者关注到这个差异, 设计一些辅助方案, 每天就这部分内容对这些学生进行听算练习, 争取把他们的口算水平在学习新课之前提升到所需水准。
最后, 依据教学内容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研究教材内容不仅要从单元整体去把握, 还要联系不同学段把握好这个单元内容的地位。一是立足于本单元内容主要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从模型的视角看, 这部分内容具有相同的模型———符号表征相同, 计算程序相同, 都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算起; 二是把握本单元内容所处的地位,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既是对已经学过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巩固和应用, 又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因此, 在制定本单元第一课不进位加这一课时目标时, 重点在于突破学生关于竖式的书写表达及计算法则的语言表述。到第二课进位加时, 则可以着重解决满十进“1” 的问题, 进而引导学生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只是在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 着重解决退位问题。这样的教学关注了知识之间的关联和结构, 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意识的建立。
这三个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 但彼此之间又紧密联系。单元总目标和单元学段目标是课时教学目标的综合体现,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确保单元总目标和单元学段目标落到实处的保证。
综上所述, 树立单元教学的理念,整体把握教材, 厘清知识间的脉络, 在实践中转化成具体行为, 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责任编辑罗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