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诗整合阅读策略探析

  “群诗整合阅读” 是小学阶段古诗教学实现效率较大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围绕主题、意象、作者、诗词风格等多个维度精心整合诗词, 广泛勾连, 交互融通, 通过比异、求同、发散、迁移等多种方法深入学习诗词, 促进学生读、悟、赏、写的立体提升, 提升其语文素养, 丰厚其人生底蕴。

  一、多个维度精心整合

  群诗阅读能否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样精心整合“群诗”。

  1. 围绕诗词主题整合。先要选好议题, 围绕其将多首古诗整合在一起。学生阅读同一议题的一组诗词, 能多次、深入地感受、理解这一议题的内容、思想与情感的精华。如果以“边塞诗” 为议题, 再配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清代的徐锡麟《出塞》,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军歌应唱大刀环, 誓灭胡奴出玉关”,学生通过阅读对比, 会找到其共性, 产生更深切的共鸣, 更感动于爱国志士为国捐躯的铮铮誓言与不畏生死的豪迈。

  2. 依据诗词意象整合。把意象相同或相近的多首古诗整合起来, 能够让学生深入领会诗歌意象、意义, 领会多位诗人的丰富情感及喜好。而其中许多意象的本体在今天已经远远超越这个意象本身, 被历史与文化赋予了多重的含义。如在教学蕴含“明月” 这一意象的《泊船瓜洲》时, 我们可以选择与此意象有关的《静夜思》《月夜忆舍弟》等古诗进行同构, 它们都是借“明月” 来表达作者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3. 围绕同一作者整合。学习同一作者的诗词, 可以选取主题或意象有关联, 但风格、意境、思想、情感差异较大的作品, 让学生在比较中领略诗人在同时期、不同处境下的不同人生感悟。例如, 学习李白《望庐山瀑布》一诗时, 拓展学习《月下独酌》, 感受其邀月且歌且舞的浪漫情怀; 对比《山中与幽人对酌》, 领略诗人天真率性、豪放不羁的生命个性。又如, 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可以结合表达家国情怀的《喜观即到复题短篇》《春夜喜雨》来学习, 以“喜” 为媒, 通过学习“喜闻” “喜聚” “喜雨” 三喜, 感悟杜甫 “爱国” “爱家” “爱民” 三心。

  4. 依据诗词风格流派整合。我国的古诗词题材众多, 风格各异, 形成了多个流派, 如婉约派、豪放派、山水田园派、边塞派、现实主义流派、浪漫主义流派等。可以依据相同诗人的相同流派和不同诗人的相同流派进行整合教学。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以“王维诗的绘画美” 为主线, 与《使至塞上》《田园乐》同构, 分别感悟王维诗的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又如, 在教学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 以“田园诗里的安静闲适” 为议题, 与王建的《雨过山村》、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进行同构, 感受“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看中庭栀子花”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所体现的田园生活的闲适与静谧。

  当然, 整合群诗的议题还有很多,或是按绝句、律诗等诗歌体裁, 或按思乡、爱国、离别等诗歌情感, 或是按钟声、渔舟等诗歌意象, 或是按赋、比、兴等表现手法……无论依据什么来整合群诗, 我们都要以教材为基准, 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 将有内在联系的古诗词有机整合起来, 实现阅读内容的结构化, 完成从读懂单篇到读通一类的转变。

  二、采用多种方法深入学习

  1. 比异

  (1) 同人比异。我国古代诗人阅历丰富、情感丰富, 不同时期的作品富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而, 同人比异是群诗整合教学很好的切入口。可以选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进行整合, 从诗词风格、思想内涵、情感变化等方面进行比异, 往往能深入体会作者的生命状态与生活感悟。例如, 进行杜甫诗整合教学时, 可整合其青年时热血豪迈的代表作《望岳》, 中年时期对社会现象的审视和批判的代表作《丽人行》, 贼陷时期沉痛郁结的代表作《春望》, 寓居成都时相对轻松的《江畔独步寻花》等。学生在勾连比异中感受不同作品的思想内涵, 深化对杜甫不同时期作品内涵的理解, 感悟个人与国家命运同呼吸的高尚情怀。

  (2) 同质找异。群诗学习的时候,特别是具有相同特质的同类诗歌学习时, 教师在学生掌握这组诗歌共同点的基础上, 让学生侧重比较诗歌的不同之处。如“明月忧思”, 在张九龄笔下是情人眼中的相思, 在张若虚笔下是历史钩沉的幽思, 于李白是剪不断的乡愁,于苏轼则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 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2. 求同

  群诗整合阅读的另一个思维方向是 “同”。如何求“同点” 呢?

  首先, 要熟悉古诗的类别, 熟读各类古诗, 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风格,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其次, 要广泛阅读, 走进诗人的生活, 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 与之进行真诚深入的心灵对话。第三, 要培养敏锐的触觉, 善于捕捉作者及其作品的独特之处, 打通与作者进行心灵互动的渠道。例如, 了解李白诗有浪漫雄奇的风格, 王维诗较具画面美, 杜甫诗则崇尚写实等。第四, 要挖掘文本精神气韵的共同点, 探寻群诗间最能触动人心的核心思想与情感。如笔者教学《品悟李白诗的夸张》时, 立足《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加以《早发白帝城》的“千里江陵一日还”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引导学生品悟李白诗的大胆夸张、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风格。

  3. 发散

  发散性思维是从信息原点出发作多向联想和想象, 由此及彼地进行延伸,进而产生新见解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可以通过相对全面、客观的整合联结, 引发更广阔的阅读期待。如笔者教学《亲近民俗文化》时, 以教材里《元日》等组诗为脚本, 以“探寻古诗里的民俗文化” 为线, 让学生搜集、教师补充更多的关于民俗文化的古诗, 如《寒食》里“寒食”, 《钱塘湖春行》里的 “踏青” 等, 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整合联结, 让学生从知晓民俗知识, 到探寻民俗的奇、趣、妙, 到了解传统民俗背后的历史缘由、愿望理想, 从而产生家国情怀、传统意识等。

  4. 迁移

  迁移思维是一种根据已有的知识、技能等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思维能力。由读到写的迁移是群诗阅读课堂又一个提升课堂深度的高效路径, 无论是单首古诗, 还是群诗, 最终都要通过写作才能更好地体现语用的价值。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要进行扩充、联想; 二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三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四是适当加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五是适当补充天气、环境等材料。笔者在《村晚》群诗整合教学中进行了读写迁移, 一位学生的作品如下:

  当诗人还沉醉在“山衔落日浸寒漪” 奇幻美景中时, 一阵笛声惊醒了他, 只见眼前一个扎着两根“冲天炮” 的牧童, 横坐在牛背上, 手拿短笛, 摇头晃脑地吹着不成腔调的小曲, 鱼儿问: “你吹的是什么呀?” 牧童说: “我吹高山流水, 我吹快乐自由。” 老牛赶紧说: “我的小祖宗, 你可千万别说吹我呀!” ……

  这样的读写迁移, 能让学生切实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触摸到诗人的灵魂深处。

  责任编辑黄铭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