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用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构建

  一、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都会把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既要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通过学习各类模块课程来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社会交际等方面能力。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David McClelland(1973 )认为通用能力主要有5个维度: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需要。[1]英国BTEC—HND教学中对通用能力的理解主要包括:自我管理与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交流沟通、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数字应用、设计和创新等。[2]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在《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课程改革文件提出了“共通能力”的概念,即:通过不同科目或学习领域的学习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3]朱佳艺根据通用能力中的表层素质和底层素质,提出高职院校“双创”人才的核心能力从表层到底层依次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自我认知与社会角色、情商与人格、价值观与动机四个层次。[4]

  本文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出发,在构建能力本位的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基于学生能力形成的心理过程、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和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规律,以需求为导向,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从理念、学材、导师和信息化等四大方面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实践表明,这种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通用能力

  人社部课题《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建设研究》(2004—2005)提出了能力建设的内涵,把通用能力分为八项,其中“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为职业方法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为职业社会能力。[5]

  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信息物理的全面融合,实现人、物、信息的全面统一。智慧生产和智慧工业成为主要的工业生产方式,个性化定制需求得到极大满足。[6]这一切的发生依赖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促成了工业的智慧革命。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产组织、生产要素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因此,人力资源市场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包括:技术更新、职业更换、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包括以下部分的内容:一是知识,这是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基础;二是技能,这是求得更好发展的重要武器;三是文化素养,这是现代文明人应有的核心素质;四是空间能力,这是化挑战为机遇的重要法宝。

  北京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对学生通用能力模型进行研究与开发,该研究是建立在体现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特点的基础之上,精心选取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知识型的典型工作岗位,开展能力模型的研究与分析。[7]通过对企业、毕业生的访谈,查阅相关文献,组织专家论证评议等形式,而且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对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进行职业分析,初步形成以下通用能力层级架构。学生通用能力内涵界定如下:一是特质,包括正直、诚实、责任心、同情心、内省、敬业等;二是动机,包括积极进取、追求成功、坚持不懈、遵守规则等;三是自我认知,包括自尊自强、自信心、情感表达、情绪管理、健康生活方式、灵活性等;四是社会交往,包括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善于倾听、换位思考、客户导向、建立关系等;五是问题解决,包括信息收集、自主学习、演绎思维、归纳思维、判断推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创造力等;六是管理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影响力、培养他人、激励团队、制定计划、组织协调、执行力、重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

  综上所述,通用能力层级架构中的六种能力是具有关联性和先后次序性。通常而言,排在前面的通用能力,先天遗传性较强,外界干预很难产生效果;排在后面的通用能力,后天可培训性较强,易于改变或形成。

  蒋庆斌认为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深远。[8]在英国,核心能力是通过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y)来认证和确定的。[9]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一方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满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10]因为新一轮的信息技术变革使得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能力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反应就是对求职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而肩负向行业或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的职业教育,面对用人市场新的发展变化,为满足用人方的需求和学生求职的需要,如何提供与之相适宜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方式,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与职业相匹配的能力,便成了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所在。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外语课程体系

  姜大源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是以就业为目标,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11]金其斌提出了高职外语课程设置主要原则:行动体系课程设计、职业素质培养与语言学习并重和突显交际能力。[12]“通用能力”是高职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它包含了“语言应用能力”“信息与技术使用能力”“社会交往沟通能力”“价值评判与形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五个要素。[13]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心理过程是:学习获得(了解)——转化巩固(理解)——迁移应用;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是: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学生心智技能学习过程是:认知——认同——内化——应用。因此,在现代职教体系中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的心理过程、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和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规律,以需求为导向,根据能力本位来设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从理念、学材、导师和信息化四大方面着手来实施。

  1.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新环境给现代高等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应该强调职业素养、通用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强调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英语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不但直接担负着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功能,同时,由于在时代变迁过程中,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思维的培育涵盖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实践体系等方方面面。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且对学生学习的责任主体功能和学科价值功能具有强化以及提升作用。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激发课程的育人价值功能,这种培养方式能为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提供保障条件,从而实现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

  2.基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

  语言运用能力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既是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又是必要的素质教育课程。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就是学材。因此,首先进行教材改革。所用教材应该是校企共同研制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能反映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中的课程内容体系架构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把企业目标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和梳理,转化成学习情景和行业词汇,汇编成教学指导手册,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组建由英语教师、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团队,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分解目标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对英语学习的需求,构建基础英语(EGP)、行业英语(EOP)、专业英语(ESP)、拓展类课程等四个层级的课程内容体系。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专业目标岗位的就业需求,选择相层级的内容进行学习。在课程内容设计里,根据各方需求来确定各阶段英语的课程内容,英语通用能力课程(基础英语)——行业英语课程——专业英语——拓展类课程四个阶段课程内容既相互独立又逐级上升。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每个阶段的课程内容体系的培养目标和重点各有不同。在基础英语阶段,学生职场中的通用英语能力是主要培养目标;在行业和专业英语阶段,专业领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主要培养目标;在拓展阶段,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职业技能证书是主要培养目标。通用知识、行业知识、专业知识与文化类知识相辅相成,语言应用能力与职业能力结合,以符合趋势和目标岗位需求的课程内容载体来开展教学实践,确保教学内容能切实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和核心素养。

  3.基于信息与技术能力培养的资源形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是00后,他们成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基本拥有IPAD、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且精通高科技产品的使用,善于使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沟通交流。他们无时无刻不处于连线中,更容易接受碎片化知识,乐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学生学习的资源形式也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为了使学习内容显得更加形象、立体,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在教、学、用的教学实践中需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剪切、加工,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丰富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

  教学团队首先在合适的教学平台搭建数字化课程,架构起课程内容体系,通过学习平台和手机APP等途径供学生学习,并有效组织教学,开展混合式教学,课前让学生完成观看视频、收集整理资料等任务。教学团队在课堂上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可以实现引导式和启发式的功能,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课后,学生利用教学平台进行知识巩固和开展拓展性学习。

  4.基于社会沟通与交往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练式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互动式教学组织形式,打造校内课堂、企业课堂和网上课堂相结合的“三个课堂”的教学模式。[14]充分利用校内课堂教授基本理论,开展项目化学习和教师答疑解惑;利用网上课堂,建设智慧学习环境,利用学习平台、移动学习客户端,为学生构建“虚拟学习空间”,满足随时随地学习、沟通的需求,开展泛在学习;企业课堂完成综合技能训练,提升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智慧学习平台打造集“三个课堂”一体的、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实时连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组织模式,让学生在教、学、用一体化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各项能力,打造核心素养。

  一方面,聘请企业主管、高级工人等企业导师参与教学,打造企业课堂,让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观察、模仿、参与目标岗位的工作流程,直接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和氛围,了解工作性质、强度和对能力的要求。因此,“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社会沟通与交往能力的途径。另一方面,根据专业特点以及人才培养规格,在校内课堂中模拟目标岗位工作流程,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训练,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让学生提前感受到职业氛围,并从中提升沟通能力。

  5.基于价值评判与形成的多元评价体系

  对比在传统职业教育中总强调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工作岗位能力、就业力”而言,“创造力和创新技能、批判性思维、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和通讯技术、交流与合作能力、伦理和社会责任感”是21世纪就职者应当具有的新能力。[15]

  在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中,教学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情感态度的发展、职业能力的形成和通用能力的完善。在评价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收集教和学的信息,如测试、量化评分、学习平台记录、课堂参与度、问卷调查、访谈等。通过形成性评价来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直到达成学习目标。这样的方式有利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有诊断、反馈、强化等教育发展功能,同时,要通过深入有效的评价,及时强化和矫正与课程教学有关的信息,更好地实现课程目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16]在学习过程中,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积累经验,鼓励学生要对自我负责,要进行自我总结。一句话,以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四、结语

  在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通用能力与职业技能,组成人才培养的“两翼”,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用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基石,职业技能是关键。因此,在高职外语课程体系中,应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树立创新性教学理念,构建基于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内容体系,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基于社会沟通与交往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价值评判与形成评价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Mc 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1):1-4

  [2]李蓓.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1).

  [3]施雨丹,马东影.回归廿年:香港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4]朱佳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院校双创人才的核心能力与培养路径[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46-49.

  [5]曹毅.高职院校通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2018(6).

  [6]赵子军.装备制造业论道“标准化+互联网+智能”[J].中国标准化,2015(11).

  [7]卢小平,等.能力模型开发与通用能力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29-34.

  [8]蒋庆斌.职业能力结构化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24-27.

  [9]陈宇.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3(11):26-27.

  [10]孙怀远,廖跃华,杨丽英.基于项目载体的高等职业技术教学模式研究[J].医药工程设计,2011(6).

  [1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12]金其斌.高职公共外语的课程设置——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1-35.

  [13]欧美强.基于职业匹配的高职学生能力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0):57-61.

  [14]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15]王文槿.APEC职业教育新动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16]黄红梅.应用交互仿真智能性课件进行中学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0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