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铁道车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铁道车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8-01 16:17
铁道车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轨道交通车辆检修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本专业必备的机械和电气等基础知识,具备钳工和电工等基本技术技能,熟悉铁道车辆专业核心知识,面向铁道车辆企业,能在生产、管理及服务第一线从事铁道车辆运用与检修等工作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人才培养定位
铁道车辆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铁道车辆电工、铁道车辆钳工、铁路电控组调工等机电一体化岗位为需求,培养具有铁道车辆运用、检修、维护管理、远程诊断及故障排查等职业技能,掌握铁道车辆机械、电气结构与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检修工艺及规章规程等专业知识,具备质量检查与评价、组织管理、国际交流、可持续发展等能力,能够从事铁道车辆电工、钳工、客货车检车员等相关岗位工作,具有“德技并修、一专多能、工匠精神、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
铁道车辆专业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华南地区等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面向铁路运输生产一线,培养具有铁道车辆检修与运用典型工种的职业能力、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具备职业发展能力、健全人格的拥有铁道车辆检修与运用方面从业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铁道车辆检修与运用实际工作能力,适应在铁路车辆段、车辆厂、工厂铁路专用线等部门从事客、货车车辆试验、运用、维护保养等部门工作。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实施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构建“1+X”证书课程体系
按照“平台共享、方向分立、拓展任选、课证融通”的思路,重构基于“平台课程+方向课程+拓展课程+X证书岗位课程”的铁道车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设置“专业平台课程+公共素质课程”,实现平台资源共享;设置“岗位核心能力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实现专业方向分立;设置“跨岗就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实现“拓展任选”。对接岗位“X”证书的能力培养标准,实现课证融通。
深度融合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白云电器等公司,校企协同育人,工学结合,深化“产教融合,寓学于工”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2)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
对接职业技能等级“X”证书要求,突出课程思政,把爱国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等思政内容和轨道“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四新标准融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形成一套人才培养方案,一套教学标准,一套课程标准,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
(3)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模式
服务产业升级和生源多元化需要,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模式,探索小班教学和分类分层教学,每年从新生中考核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到“天佑班”,根据企业需求组建订单班,精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依据学院制定的《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实现跨校、跨行业、跨区域的学分互认,实现学生学习成果可转换,将技能考证、学生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成果等纳入学分。
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1)推进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弘扬“工匠精神”,依托铁道车辆检修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将企业劳动模范、优秀校友案例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建设课程思政特色课程。
(2)建设新形态教学资源
按照“互动、开放、分层、共享”的理念,紧跟轨道交通装备智慧运维发展,开发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铁道车辆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校企共享,满足“学生、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教师”四类用户需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备课授课、行业技术培训、社会人员终身学习”的平台;开发互联网智慧教育优质课程,打造具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
3.教材与教法模式改革
(1)开发新形态教材
紧盯轨道交通装备智慧运维发展和铁道车辆技术升级需求,及时将“四新”技术纳入教材,开发符合“技术模块特点、适合多导师教学、可模块化组合”的新形态教材。根据最新的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校企合作开发数字立体化、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实现实训类课程指导资料100%以活页或工作手册形式呈现,并每年进行更新,建成一批优质教材。
(2)实施多样化教法
以“创设新环境、创建新模式、运用新方法、重塑新评价”四新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推动职业教育新形态课堂的教学方法改革。
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利用互动式网络交互平台和学生管理系统,实时记录到学生发展(学生管理)数据中心,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实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及时评价学习效果,跟踪学生发展状态,制订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学习提升方案,提高学习效率。
改革教学方法。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教学课堂,利用“互联网+”开展在线、直播课堂等课程教学,配合线上微课,提升教学的服务半径。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情景教学,将复杂的车辆检修技术可视化、形象化。构建AI+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平台,探索“机器人辅助教学”方法,将机器人引入实践教学基地,辅助教师进行技能操作的演示与规范操作辅导,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根据产业链和职业岗位衔接能力的需求开展项目模块化教学设计,沿着“精心设计项目-创设项目情境-项目前期导学-开展项目活动-项目成果评价”的路径进行项目教学。
4.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引育行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
聘请中国中车技术专家担任专业首席顾问,广铁集团客货车知名专家担任专业企业带头人。按照专兼结合、内培外引的方式,培养各专业带头人,各专业均采取“校企双带头人”制度。
(2)培育“双师型”骨干教师
顺应产业升级需求,提升专业对接产业能力,优化“双师型”师资结构。依托校企共建共享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以课程建设和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重点实施骨干教师“三项能力”技艺提升、“模块化教学”协作提升与“国际化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培育“双师型”骨干教师、双语专业教师。
(3)建设高水平技能型的兼职教师队伍
依托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加大校企互聘互派力度,采取柔性引进等方式,聘请有“高尚道德情操、深度钻研能力、高超技艺水平”的大师工匠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实施“模块化教学”协作提升计划,提升兼职教师的授课能力,兼职教师完成授课占专业课时比例达50%。
5.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1)打造铁道车辆智慧运维实训基地
面向未来智能化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的最新发展,以“虚拟仿真—真实环境”“部件检修—整车维护”为建设思路,建设虚拟仿真中心、铁道车辆动态检测中心和智能控制中心;依托广铁集团等企业,校企共建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铁道车辆检修库,打造虚实结合、开放共享、智慧管理的“一库三中心”铁道车辆智慧运维实训基地。
(2)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分年度建成覆盖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VR仿真系统、3D仿真教学平台、客货车虚拟检修、铁道车辆教学、自动化教学、电子教学等仿真实训系统,呈现列车故障救援等非正常生产情况,进行综合处置能力训练,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3)建设铁道车辆动态检测中心
建设国内最先进的铁道车辆5T检测设备,将红外轴箱测温、高速摄像检测、TVDS检测、轴承声学检测、车辆典型故障零部件展示等先进技术融为一体,进行车辆5T检测、5T设备日常维护、典型零部件的故障诊断等实训;实现转向架、轮对、轴承、轴箱弹簧、空气弹簧、齿轮箱、受电弓、车体等车辆重要部件的实时在线状态监测。
(4)建设智能控制实训中心
整合优化现有的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器、自动检测等实训室功能,精准对接铁道车辆自动化设备、监控设备,建设智能控制实训中心,为铁道车辆应急处置综合实训提供技术平台。
(5)打造标准铁道车辆检修库
联合广铁集团等企业,多主体建设铁道车辆检修库,配置客货车车体、转向架、受电弓、车钩、制动系统、给水卫生系统、塞拉门系统、25T客车电气柜、货车车辆等实训系统,配置铁道车辆检修自动化设备。营造真实职业氛围,开展岗位实训。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当前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铁道车辆专业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基地、产教融合校外实训基地等多维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更好地快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少丽,刘立荣.铁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116-120.
[3]张君.浅谈加强铁路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J].哈尔滨铁道科技,2020(3):15-16.
[3]苏春年.铁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蚕业,2019,53(1):52-53.
[4]敖登.铁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五共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8):128-129.
[5]刘连珂.铁路高职院校技术型应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J].大学教育,2014(16):106-107.
责任编辑陈春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