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论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教育创新分析
-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核心素养,理论,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8-01 16:25
一、引言
面向“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我国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面面临的一个最大的课题就是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将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型升级为“教育强国”。高职教育在“十四五”时期将面临空前的转型与改革机遇,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通过)所提到的那样,我们的高职教育在“十四五”时期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
高职旅游专业作为一门融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跨学科知识于一体的高级应用型专业,其教学创新必须以更好培养和造就现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己任,而核心素养理论为此提供了较为全面、丰富、体系化的理论基础。核心素养理论主张教育应当聚焦于有助于学生均衡获得现实社交能力,同时又能自主提升其思想独立性。基于核心素养理论的教育创新的主要观点为:“以学养人”的目的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的方法论;“教导型组织”的组织论。
当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教育创新主要面临着文旅产业融合、旅游业与乡村振兴融合、旅游业与房地产业融合等的变革与挑战。作为一种教学创新建议,高职院校可以实施基于“旅游业+X”的项目式教学策略、“1+X”旅游定制师微专业证书教学、“产教融合”教学策略、发掘民俗旅游精品课程等。
二、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或被称为核心能力,最早源于20世纪中后期西方教育界,近些年来传入我国教育界,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研究体系。一般来说,核心素养代表的是具有普世主义性质的一些基础但又核心、全面但又关键的一些知识能力的集合,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学生的关键素养,区别于较为低层级的基础性素养,又低于更高级的职业素养。2002年欧盟的核心素养概念推广小组认为,一个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代表的是“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这种素养是每个人融入社会、自我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虽然不是职业化、专业化的,但是却是现实性、迫切性的,对每一位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我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首次在官方政策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并将核心素养作为一个重要的育人目标。从国内外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关注、研究、实践等情况总起来看,核心素养理论主张教育应当聚焦于有助于学生均衡获得现实社交能力,同时又能自主提升其思想独立性。
三、基于核心素养理论的教育创新的主要观点
(一)目的论:以学养人
核心素养理论尽管发源于国外,但是在培养人的目的论层面上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一脉相承,以培养和塑造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为教育目的。我国核心素养理论研究领域知名学者常生龙认为,核心素养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是一个以学生需求为核心导向的转变。
例如,在对待基础教育这种教育范畴方面,高职教育一个核心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说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规划等,以此从知识、精神、实践等维度实施人的改造,其终极目在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方法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
核心素养理论在教学方法层面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引导和尊重学生的主动体验、教学参与。它认为,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学习是一个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将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与外界的互相作用,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
高职学生是自己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在具体的认知活动中有一定的主动性。因此,核心素养理论对待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动性、体验性,将整个学习的过程看作是学习者对外在的信息进行自主生成的意义理解过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导下,探究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合理的教学策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就是依靠发现”,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以及所收集来的资料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结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掌握核心素养的过程。
(三)组织论:教导型组织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培训或者人力资源开发来讲,采取何种教学组织形式,既关系到职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成本,也关系到职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的绩效产出。因此,对于当前我国正在倡导和积极塑造的现代工匠、现代学徒来讲,其培训、在塑造的组织化进程必须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在此,核心素养理论提到的教导型组织,即是一种符合国情的组织尝试。
而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其针对核心素养培养所涉及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属于教导型组织。以德国农业领域职业人才培养为例,德国的职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带有明显的“西欧模式”特点,是一种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以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结合,并且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开发组织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组织化形式实际上是以诸如农业职业学校、农业专业学校、高级农业专业学校、高等农业大学等组织形式实现的,导师借助于特定方面的专业农业知识或技能向农民群体实施相关的教导,借此实现农民群体的核心素养集成,从而为开发相关的农业生产力提供了知识支持、组织化支持。
四、当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教育创新面临的主要产业变革与挑战
从核心素养理论出发审视和创新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教育,需要探讨现实的旅游产业变革与挑战,产业需要什么知识,核心素养就应当定向供应什么知识技能。
(一)文旅产业融合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是我们开展核心素养教育的主要着眼点,而厘清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旅游业+文化及文化创意产业”这一重要趋向。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与文化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速度在加快,从早期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品伴生,到目前最新层次的“文化旅游”形态,以及“互联网+旅游”等趋势的迅速发展,都深刻改变了传统旅游业的运营方式。与此相适应的,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学形态也应有根本的变革。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将“文旅融合”相关的理念、策划、规划、营销、文化等核心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更自主地应对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
(二)旅游业与乡村振兴融合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当前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出来的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角度上进一步重申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愿景。“十四五”时期,我国乡村振兴将进入到一个深水期发展阶段,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旅游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以都市生态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小镇、特色新型农村社区等为代表的旅游新形态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
在这种融合背景下,未来我国乡村振兴的主要策略和着力点则包括“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在这种背景下具有十分广阔的就业、创业机遇。
(三)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融合
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注重体验式产业,当前已经从观光旅游发展到了休闲度假游的阶段,我国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等涌现出来了大量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度假综合体,带动了旅游地产、酒店、餐饮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地产项目带来了成功,地产项目的多功能化反过来又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谁能更好掌握这种跨产业的知识,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壮大起来。核心素养的理念就是要帮助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掌握这些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在旅游业与现代商业运营中创造性地运用。
五、基于核心素养理论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教育创新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理论倡导的“人学”理念,对当前我国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一)基于“旅游业+X”的项目式教学策略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特定项目为出发点而不是从课本出发、从理论出发开展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教导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达到掌握特定知识的目的。由于该学习模式对学生协作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该模式在我国也被称为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
上文提到我国旅游业当前呈现出与农业、房地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深度融合的趋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本身就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己任,因此可以以就业或创业为导向,通过校企、校村等合作,直接将教学课堂置于特定的文旅项目当中。例如当地的乡村振兴文旅项目、工业旅游项目等,可让学生直接参与部分项目如活动设计、主题布置、导游词撰写、导游等,主动进行学习体验、感悟和探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己成为自己核心素养培养的导师。
(二)实施“1+X”旅游定制师微专业证书策略
2019年初,我国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20个重点方面提出了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创新的主要策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也就是学历+特定资质证书的新型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我们讲的核心素养在方法哲学层面上的内涵就体现为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综合调度能力,一种整合知识资源、解决生活世界复杂性问题的综合能力。
当前,我国旅游业呈现出的深度旅游、个性化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型业态将旅游业带入到了一个私人定制化时代,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满足这种私人订制,就能在何种程度上实现自身价值。因此,针对不同产业方向、不同社会需求的订制化旅游,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于产学研协同,与外部企业、人才咨询机构、高校、产业协会等搭建“1+X”旅游定制师微专业证书教学机制,解决学生“学历+资质”不足的问题,定向为社会输送精细化、专业化的旅游服务人才。
(三)产教融合教学策略
笔者认为,核心素养理论指导高职旅游专业教学的最核心着眼点就是提高学生核心职业素养。随着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不断融合,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范围也将越来越广,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也应不断适应这种需求。因此,需要从教学内容与方式上与产业特色相融合,培养产业相关的素养。
例如,茶文化是一个源于中国、兴盛于世界的特有素养,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近年来也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开发相关的茶旅融合教学课程,如在高职选修课中增设茶文化选修课,将传统茶文化中的茶道、茶戏、茶曲、茶舞、茶礼仪等茶文化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内容,同时可以与特定的茶文化旅游基地开展“1+X”旅游定制师等孵化教学,或为特定地区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定向输送高职人才。借助于“茶文化+旅游”这样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策略,形成稳定的茶旅融合人才供应。通过这种产教融合的教学策略,将丰富学生的各种职业素养,真正培养复合型、多能化的人才,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将大大拓宽。
(四)发掘民俗旅游精品课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民俗文化旅游在我国开始兴起,整体上与我国改革开放、消费升级等的节奏相一致,同时与近几年我国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契合。这种形态的旅游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表现内容的民族化、注重消费者的参与而不仅仅是客观的体验、民俗的专业化趋于强化。对于民俗旅游的强势崛起,整体上是全球化背景下集团性权力资本、流动性经济资本与地方性文化资本共谋的结果。
民俗旅游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民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例如,西塘古镇近几年利用的汉服文化周系列活动其实就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性表达,本质上也是一种旅游创新,是权力资本、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综合性产物。
现代旅游创新理论认为,提高一个地方旅游吸引力的着力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培育游客的友好性;二是寻求新的旅游生力点生命周期,也就是开发新的商业机遇。基于核心素养理论,高职院校在创新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民俗文化。例如,粤西地区院校可充分发掘年例习俗、木偶戏、八音锣鼓、飘色等非遗文化,增设类似于“乡土地理”“地域民俗”等课程或文化传承基地。提高学生对特定地区、特定地域民俗文化的掌握水平,更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结语
在现代旅游创新理论看来,旅游创新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我国旅游创新的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是尽可能地使旅游服务能够“创造更高层次的娱乐”“实现高层次的认知”“展开高层次的交流”“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层次的和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创新本质上就是一个顺应旅游创新、顺应旅游业转型升级、顺应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过程。核心素养理论作为一种有益的教学理论,可以为高职院校教学创新提供积极的借鉴。
责任编辑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