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中生态灾难影像的情绪唤起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新媒体,生态灾难,情绪唤起
  • 发布时间:2021-08-03 16:48

  摘 要:新媒体语境下,生态灾难影像区别于以往单纯以图像为中心再现的表现手法,更多地呈现为数据、位置、情感串联并通的场景还原,并将观看群体纳入流动的、场景化的、虚拟现实交叠的影像情境中。在流动的新媒体空间中,受众主体被切割为散落在视觉空间中的受众个体,视觉生产的边界逐步消融,“数据流”成为维系情感、体验的纽带。本文通过解读生态灾难影像的视觉修辞,梳理影像对情绪的功能作用,建构视听交融的一体化传播体系。

  情绪的起伏向来不是自主的,而是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刺激作用来实现情绪的唤起。在“刺激类型是否经过意识与知觉加工”的课题方向上,心理学研究将唤起情绪的过程分为“阈上情绪启动” 和“阈下情绪启动”。“阈上情绪启动”是指长期的情绪刺激,一般经过意识和知觉的有效加工;“阈下情绪启动”是指暂时的甚至是瞬时的情绪刺激,被刺激者的情绪反应往往是无意识的状态。而这恰好符合了生态灾难影像在视觉修辞下实现的情绪唤起功能,也是它在新媒体时代得以广泛且有效传播的现实价值。

  一、阈下情绪启动:视觉符号显著突出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以追求流量与关注为主要目标,大量视频内容层出不穷,受众接收内容便呈现出碎片化的瞬时接收状态。当泛滥的信息流使受众注意力不断分散、应接不暇时,视觉图像凭借自身夺目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总是在第一时间抓人眼球。事实上,这正是因为阈下情绪启动悄无声息地作用于视觉图像,显著突出其自身的竞争优势。其中,视觉图像的显著性包括“ 视觉文本中的特定视觉成分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程度,具体方式为前景(Foreground)与后景(Background)的对比、尺寸(Size)的对比、明晰度或颜色层面的对比等。”

  生态灾难影像本身的存在便是生态与灾难的显著对立。当灾难来临或灾难过后,所拍摄的影像必然会包含着强烈的物质暴力:汽车变成废铁一堆、大楼轰然碎裂、桥梁整体塌陷、飞机坠落…… 各种闪烁着工业文明光彩的物体在顷刻间灰飞烟灭,整齐的工业秩序变成原始的碎片,光洁的标准产品变得污秽不堪。站在断壁残垣中孤立无援的人成为引起注意的醒目对象,灾难前后光鲜亮丽与混乱黯然的色彩刺激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从繁荣发达到一夕间的衰亡,网友们纷纷感到痛惜,由此则更易培养出初级的生态保护意识。正如2017 年“8· 8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网络新媒体平台上涌现出大量以“地震前后震撼对比”、“九寨沟震后第一个清晨” 等为标题的对比图、对比视频,用来纪念曾经的九寨沟美好景象,唤起人们对生态灾难的敬畏与抗争心理。

  二、阈上情绪启动:视觉符号统一基调

  统一的视觉符号会为受众奠定相对一致的情感基调,营造出某种特殊的情感氛围。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大量相似甚至重复的图像不断涌现、传播,网络空间图像传播同质化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热点。虽引起广泛争议,但在众多批判声音之下,它的确为受众营造出了一个更为详实、丰富、全面的观看空间,从而为调动认知、深入思考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生态灾难影像不同于完全娱乐化的影像,它的传播价值不在于流量与利益,而是诉诸于人本思想和未来发展。它在发挥自身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在作用于人体本身。恐惧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右侧岛叶在处理正性情绪信息的激活增强,右侧额下回在处理负性情绪信息时激活增强,可以认为右侧岛叶、额下回脑区在情绪唤醒度评价、趋向及回避行为评价中起重要作用,即“长期的负面刺激往往能加剧受众的理性判断,从而产生对某事物的担忧、警惕心理”。从生理基础的角度讲,当受众观看生态灾难影像时,大量萧条、破败、冷酷的场景会通过作用于大脑脑区的情绪信息处理部位,诱导与之相关的悲伤、同情、忧虑等情绪。而一部成功的影片最为重要的标志便是与观众同呼吸共命运。调动观众自身情绪的起伏的过程也便是视觉影像通过自身魅力重新塑造大众思想,改变社会风气的重要一步。生态灾难影像视觉符号的统一基调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和深度的思考空间。

  三、视觉呈现转变:情绪唤起模式升级

  生态灾难影像的视觉呈现多为极端灾难场景、规模宏大的死亡场景,传播这类拥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影像极易带来非连续的碎片感、无历史的平面感和虚无主义的绝望感。因此,在场景化影像传播过程中,要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空间,从而拼接成无限接近事实发生的现场。这种视觉构建,需要融合文字、影像、声音等多模态技术,形成了视听交融的一体化传播。在受众与场景的对视中,构造出生态灾难的全貌,确立个体与影像间的关系,在动态的甚至是实时的报道中,将景观化图像压缩为近距离的时空体验。正如央视频对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进行的慢直播,超9000 万网友化身“云监工”,共同见证了“中国速度”。慢直播的成功是基于匿藏在虚拟交往中的行为准则和观看原则,把对新直播形式的奇特感受和对战疫一线的关心期盼的情绪调动起来。

  结 语

  视觉图像的直观性、易读性和形象性等特征将影像传播置于绝对优势地位,日益成为新媒体融合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无论是传统纸质传播,还是现代影像传播,皆诉诸于视觉性力量。而在“视觉优位”的背后,是新媒体视觉修辞在迫使网络空间中的独立个体和利益群体不断表达情绪、扩散情绪的过程。相对于以往固化的人际传播模式,新媒体成为传播生态灾难影像的新型平台,它发挥着强大的社会传播功能,将生态灾难电影中的重要影像打散重组,借助数据与流量,重新塑造出属于新一代的生态观念。这一过程,恰如“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

  参考文献

  [1]  李奥. 新媒体视觉修辞对网络情绪的影响与干预[D]. 南昌大学,2019.

  [2]  梁越. 我们塑造了工具 工具又塑造了我们[J]. 编辑之友,2010(11):57-58.

  作者信息:赵子鹤,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在读项目资助:黑龙江大学2020 年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重点项目“当前好莱坞生态灾难电影的生态意识研究”,(项目编号:YJSCX2020- 041HLJU),项目申请人:赵子鹤,指导教师:李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