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探究——以苏州市树山村、西巷村、陆巷村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发展,模式,苏州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8-04 11: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早在2011年,就达到了需要突破原先发展模式转而寻求高效转型的阶段。同时,为了避免拉美陷阱,我国提出了发展新型城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作为新的发展目标。但是就现阶段发展状态来看,乡村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中的巨大短板。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创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希望借此解决乡村衰落问题,促进城市与乡村间要素的双向流通,以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最终目的。
1苏南乡村发展的困境与问题
乡村振兴,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就是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脱贫致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但对于苏南乡村来说,脱贫已不再是乡村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普遍意义下的乡村振兴模式已不再适用。在此情况下,寻求符合乡村特色的发展模式迫在眉睫,这不仅能满足苏南乡村的自身发展,还能使乡土文化价值得到保留与再开发,使苏南乡村农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本文基于对苏南地区三类典型乡村——树山村、西巷村、陆巷村的调查,总结出几点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村庄严重缺乏活力
1.1.1老龄化现象严重
目前,老龄化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老龄化比例都在逐年上升,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据统计,2016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8%,乡村为10.1%[1],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两亿的国家[2]。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老龄化现象更加突出。
1.1.2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进入城镇
苏南地区作为快速城镇化地区,以青壮年为主力军的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对于村庄来说,其本身就缺少足够的就业岗位,大量青壮年选择离开家乡、进入城镇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而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使得苏南乡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
1.1.3乡村就业岗位缺乏
江苏省统计年鉴显示,苏州市一产从业人数在近10年减少了将近65%。以笔者调查过的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的人口资料来看,很多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投身于二、三产业,部分农村人口即便留在村内,也按照国家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将现代化机器和生产方式应用到农林牧渔业中,节约出的劳动力也同样投入到了村内的二、三产当中。实际上,除了极个别以工业为主的村庄[3],很多村庄的二产并不发达,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而三产也是以农家乐、民宿等娱乐服务设施为主,苏南大部分村庄就业岗位非常缺乏。
1.2村内各项公服基础设施条件差
1.2.1公共交通条件差,出入村庄不便
在对三个村庄进行调研时发现,即便是树山、陆巷和西巷这三个发展颇具规模、能吸引到相当数量游客的村庄,它们的公共交通条件依旧较差,没有直接通达村内主干道路的公交线路,往往到站下车后还需步行一定的距离,几乎不存在能够解决这最后一公里的接驳交通,更别说一些名气更小的村庄了。很多村民也反映出行并不方便,需要步行很远才能够乘坐到公共交通。村庄与外部的主要联系道路一般只有一两条,现状公共交通设施仅有个别公交站,线路单一,路网体系也相对混乱,道路整体宽度不足,道路景观较差。
以树山村为例,区域内主干道只有兴贤路和阳山环路两条,属于城市道路,且这两条主干道都不服务于树山村内部,主要功能是连通村内外,而村内的服务型道路则以四条次干道为主。村内停车设施也集聚在村内次干道周边,分布不均匀,服务范围较为狭窄。总的来说,现状公共交通无法满足游客及当地村民的日常需求,对于村庄的发展也存在很大的限制。
1.2.2缺少各类基础及公服设施,尤其缺少文化类设施
受早先城镇发展模式的影响,现在城镇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且完善,而乡村的各项设施则相对落后,城乡差距扩大,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平衡。而且,乡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往往首要考虑村民的日常需求,因此乡村基础设施大多为生活服务型设施,类似给排水、电力电信等不可或缺的设施,相对来说,对文化娱乐设施缺少重视,建设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薄弱也会导致村内青壮年人口流失,村内各项设施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1.3乡村利益主体多元化,寻求利益平衡点较困难
村庄的发展涉及与其发展相关的各个利益主体,不仅包括村民个体、村集体,还有投资者、开发商和政府。对于村民来说,他们一方面希望分享发展成果,保证收益的稳定性,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在开发的同时能保证村内自然环境不受破坏,村民的私人生活空间能够保持相对独立性,不被外界过分打扰。对于开发商来说,他们需要在最大程度节约空间建设与人力成本的基础上,从投资中获得利益。而政府则希望通过发展村庄,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以增加税收。
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有很大差别,导致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兼顾各方、寻求利益平衡点是最终方案需要重点考虑的一项内容。但也正是因为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寻求平衡点成为一项难题。
2苏南特色乡村现有振兴发展模式探究
苏南地区是推行乡村振兴的先行者,考虑到苏南地区特色发展的乡村较多,本文选取案例时主要从不同开发主导者来考虑,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村集体主导发展三大类。按照三大发展类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讨论,其中市场主导型选择树山村,村集体主导型选择西巷村,政府主导型选择陆巷村。
2.1社区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树山村
树山村作为苏州市颇具盛名的生态旅游型乡村,依靠丰富的山地资源及参与型的生态旅游模式,多次获得苏州市生态旅游乡村的荣誉称号[4]。对于树山村本身来说,它拥有整个苏南地区都少有的山地资源,据统计,大约有4700余亩,同时也拥有相当的温泉资源。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的理念,走社区参与型的生态旅游路线。以保护和修复现有的自然及文化资源为根本,将文化融入旅游之中[5],拓展了旅游观光区、农业体验区及休闲度假区,三区都离不开以生态为基础、参与型为原则的发展目标。准确抓住了消费者现阶段对于旅游的独特需求,追求不同于城市的绿色健康的新型生活方式,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绿色原生态的追求,在都市中创造了一片桃花源。通过这种方式,村民在村内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吸引了青壮年回流农村投身于家乡建设,保证了他们能够留在村内也能就业。
2.2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标签——西巷村
西巷村又名青蛙村,因为村庄自然生态非常好且存在着61种青蛙而得名。西巷村在得这个名字之前,一直是当地出名的空心村[6],村民房屋的闲置非常严重。2012年,凭借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西巷村决定将这些闲置的房屋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但一开始仅仅依靠村内自然资源和农家乐,对游客的吸引力似乎并不是很大,村委会便开始思考一种更加新颖的方式——给西巷村贴上独特的文化标签。
2014年,台湾专家来到西巷村考察,发现了独特的青蛙资源,便将“青蛙”作为西巷村的文化灵魂,并与专业公司合作,为这些村民闲置房发掘了合适的文化创意点,依靠青蛙村这个名号打造创意民宿的新业态。随着西巷村民宿、农家乐等项目相继投入开发建设,村内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近三分之一的村民又陆续返乡,加入到家乡的建设队伍中。
西巷村是独一无二的,对其“青蛙村”的发展模式进行复制可能并不难,但是有个性的复制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以青蛙为文化灵魂,同时赋予西巷村全新的开发思路,在文化主题与丰富业态的融合发展中实现农业、旅游业等多产业的彼此促进,从而打造出极具西巷特征的青蛙村。
2.3回溯性重建古村落的历史遗迹——陆巷村
明清时期,陆巷村名人辈出,因此村内有非常多的明清时期建筑。作为苏南地区历史建筑保存相当完善的村落之一,陆巷村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就和目前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联系在了一起,以历史建筑与当地自然风光作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对于这种类型的古村落来说,村内遗迹带有的地方性文化是当地得以发展的资源,通过独特的文化输出来获得收益是最终目的[7]。
为了能够保持长久的吸引力,需要对地方性文化资源进行改造与再设计,由单纯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一种资本形式[8]。对于游客来说,原有的文化资源可能对他们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但如果把这种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使其商品化,则更能适应游客的消费需求[9]。而这种文化资源的转化本身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将文化转化为一般人都能够接受、了解的形式[10],不仅有利于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也能促进当地收益的增长,同时还能使地方性文化得到宣传,可以说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总的来说,以上三类村庄代表了苏南大部分村庄的现实发展情况。像西巷村这种由于发现61种青蛙而决定以“青蛙”作为文化灵魂的案例相对来说较少,但其发展模式值得本身拥有某种可以作为文化创意卖点的村庄借鉴与学习,但对网红村发展模式的单纯复制是不能长久的,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获得更长久地发展。
陆巷村的发展模式在各大著名古镇古巷中应用广泛,对古村内部的历史遗迹进行维修保护,周边建筑也按照类似的风貌重建,使之具有历史的回溯感。对于原文化资源进行再包装,使文化本身成为更能被当今消费者接受的形式,值得很多拥有历史遗迹但并没有很好利用的村庄学习。
树山村的发展模式可能更加适合那些既没有历史遗迹又没有特质、只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村庄学习借鉴。树山村倡导的能够让人完全融入自然的参与型的旅游更能满足当代消费者的心理,田园生活的参与感让人们有一种远离城市、完全融入绿色健康生活的感觉,这正是当代人忙碌生活中缺乏的一种放松状态。
结语
苏南乡村振兴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许多村庄不能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相互之间盲目的模仿造成了千村一面的现象。而且许多村庄即使模仿得很像,往往还是无法获得很好的发展,甚至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仍然无法解决衰落问题。发展模式可以借鉴参考,但是想要长久的振兴发展,还需要结合村庄自身情况,因地制宜。让村民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并从中获益,才是这个过程中应该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而苏南村落作为发展到相当阶段的村落,它们的发展模式更加需要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乡村振兴并不意味着乡村向城市化发展,村落应当保留自身的特征与文化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内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