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导向的东北压煤村庄产业振兴研究——以黑龙江省鸡西市团结村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产业,振兴,研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8-04 11:09
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多数乡村却经济衰退,产业衰败,发展比较迟缓,出现村庄空心化、老龄化等多种问题。乡村振兴是对传统乡村转型概念的提升[1],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加以重视。现阶段乡村发展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日渐扩大,村民收入低,没有过上小康社会。因此,乡村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以便可持续发展。
文章以黑龙江省鸡西市压煤村庄团结村为例,通过对团结村目前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并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了解村民的需求,从“人”“文”“地”“产”“景”五个角度出发考虑,着重关注乡村产业的发展、引导与升级,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团结村的振兴策略,为进一步探索东北压煤村庄的产业复兴提供参考。
1人本导向下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内涵
乡村振兴的涵义分为内外涵义两大部分,外在涵义即乡村特有的文化肌理,独特的山水环境赋予其独具魅力的乡村特色,山水景观与人文价值共融,彰显其文化内涵,让其文化传承发挥出的作用与城市能够平等互补。内在涵义即实现村民在经济、人居、治理和生计等方面的有序发展[2]。“人本导向”强调规划以人为中心[3],关注人的利益诉求,是新兴的一种规划模式,现阶段理论研究主要应用于智慧社区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乡村振兴实践。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结合乡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与地方产业特色,了解村民的根本诉求与文化习俗,肯定乡土价值,肯定文化特色,继承乡村景观,传承乡村特色产业,构建人文—产业—生态为一体的综合网络。着重关注“人”“文”“地”“产”“景”这五方面在乡村产业方面的统筹发展与建设[4],要从五个方向进行统筹,注重人地关系和谐统一。充分激发村镇空间的内生动力与多重价值,以生态集约、绿色生产、产业升级、生态保育及生态提升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前提与要求[5]。
2团结村产业现状解析
团结村地处鸡西市中心区鸡冠区西郊乡最西部,是鸡西市西面入口的“门面”。紧邻206省道,旁有鸡虎高速公路、鹤大高速公路,铁路有城鸡线和林东线,交通便利发达。村内有安盛煤矿、天源煤炭、宏福种业等多家大型企业。团结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后因耕地塌陷及水井干枯而退出了蔬菜流通市场,现与韩国公司合作种植新品种辣椒。2011年,全村纳入拆迁范畴,集体搬迁到新发小镇,原村址土地用于生态修复、城市绿化以及招商引资。团结村产业先决条件良好,然而原有产业结构单一,一产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农业结构未能得到优化,地区品牌没有得到突显。
3基于人本导向的产业规划设计
从“人本导向”出发,综合考虑生态保育、历史人文、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以团结村特质为基准,合理利用各种生态、文化和自然资源,挖掘村庄价值,建立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
3.1村域规划定位
(1)打造鸡西市西部“门面”。团结村优越的地理区位决定其在规划过程中必须要将其规划成具有鸡西市特点、环境优美和现代化农业建设完善的乡村,打造“一村一品”,成为鸡西市的引领者、模范乡村。
(2)建设成为压煤村庄治理示范区。因采煤而塌陷的村庄在搬迁后,对原村址的处理主要以造林和耕地为主,这种单一生态复垦经济价值很低,团结村致力打造成集生态修复、产业升级、特色乡村为一体建设的塌陷村庄治理典范。
(3)转型为新农村产业示范基地。团结村以一产为主,产量落后,缺乏科学的管理。规划后团结村采用产业联合的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结合本土特色的同时,注重新时代下人们新的需求,进行产业升级。
3.2产业发展模式
团结村、梁家村和新发村三村联合搬迁到附近新发小镇中,三村原村址土地则主要以产业发展为主,这样的现状条件有利于联合农业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农户和涉农企业(产品加工、经营、运输、服务)集聚在一定的范围内,共享资源、相互合作、高度集中形成一体化生产链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6]。搬迁后旧村址有大片分散的农田,规划将三村土地联合发展,形成大农村合作社,申请注册商标并以此品牌在市场上销售。推进“精致农业”模式,扩大集聚效应,打造区域品牌。利用互联网加强网络宣传,扩大知名度,增加盈利。团结村村域内有农田2900亩,三村农田共有6500亩,联动发展后已初具区域规模。曾经团结村蔬菜大棚远近闻名,后因农田塌陷而遗憾终止。当下,人们对健康绿色食品需求越来越多,绿色蔬菜产生的经济价值也远远高于普通农作物。规划将重新振兴当地的蔬菜品牌,致力打造绿色生态、无农药污染的鸡西市第一绿色蔬菜生产品牌。
同时,大力推进乡村全域旅游,促进农旅融合互促共进,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积聚人气,唤醒乡村活力。村域内有宏福种业公司,以该公司为核心开展科普教育和农业科研,推广研发新品种,将团结村打造成科普教育基地、农产品研发中心、农村产业示范基地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同时团结村有8000亩人工林,又紧邻青龙山。可将部分村民住房改造成民宿,形成民宿体验、农产品精致加工、青龙山林地游、绿色蔬菜示范园和穆棱河滨水生态休闲带为一体的农旅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3.3产业规划设计
3.3.1空间规划引导
空间规划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完全保留村庄农田、林地等生态资源,合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第二,塌陷农田退耕还林,治理塌陷的同时改善村庄环境质量;第三,对现状完好的民房进行功能置换、改造利用,赋予新的业态及功能;第四,产业用地置换,植入农产品加工园和农产品物流仓储运输功能。
在规划空间结构方面,以人工林为基础,将建设用地环绕包围,使耕地穿插其中,形成田林交相辉映的格局(图1)。
以生态农业产业园为商业服务的起点,以西山屯民宿区为节点,串联起两个村屯。将塌陷田地复垦成林地、观光田地,形成交织在两屯之间的绿化带。在现有企业基础上,增设农产品物流园区和农产业加工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共设有林下种植区、防护林区、塌陷治理区、农田区、村民休息区、商业服务业区、物流仓储区、农产加工区、基础设施区和企业区等十大分区,以现有的产业为依托,完善配套设施,形成集生态种植、生产销售、生态农田体验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化链条。
3.3.2产业发展定位
团结村产业以现代精致农业为主,以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产业为辅,形成农旅互促共进、统筹发展的发展模式。由乡村内生动力出发,进行产业模式选择,并对传统产业和待引入产业有机融合,形成新型产业模式(图2)。
重点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基地,着重发展特色农作物、林果、蔬菜等种植产业以及农产品精加工。加大招商引资,打造乡村特有品牌,推广订单农业,加强农户与涉农企业之间的联系,完善农业一体化生产链条。建设以农旅融合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附属产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生活体验、生态养生为主的乡村度假旅游。针对特定目标市场,满足观光、休闲度假、自驾、学习考察、摄影、写生等不同的市场需求,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功能完备的乡村旅游体系和配套设施建设,从而提升村庄特色,打造西部城市门面(图3)。
结语
乡村振兴是振兴美丽乡村、实现村民生活富足的重要举措和保障,是乡村产业转型提升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和村民生活富足的根本保障。以人本为导向,因地制宜地考虑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文化和村民的真正需求,围绕绿色生态、人文复兴和人地协调建设特色现代化乡村产业,最终唤醒乡村的内在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