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小学数学提质减负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思维导图,小学数学,提质减负
  • 发布时间:2021-08-24 16:08

  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渠道,为解决日益增大的课业压力,满足提质减负要求,推动授课模式的科学转型已经成为数学课程开展的重要任务。思维导图的科学运用能够有效提升数学授课的实效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有效的锻炼,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本文结合小学数学课程实际,探讨科学的思维导图运用策略,在重难点知识教学、单元复习等环境进行合理利用,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提质减负目标的高效实现。

  1 引言

  思维导图是当前较应用较为广泛的思维工具,是可视化教学的重要主体,利用图形的方式将数学知识和知识间的关系进行直观的呈现,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对学生的思维形成有效的锻炼,有效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掌握思维导图的利用技巧,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进行合理的运用,实现对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特别考试小学生处在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水平较为薄弱,对复杂的数学知识无法形成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思维导图能够发挥思维引导作用,有效提升课程授课效果,推动数学素养的科学培养。

  2 利用思维导图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对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知识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增大了学习难度,需要学生在掌握相应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形成有效的引导和调动,使得学生对重难点知识无法形成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能够将重难点知识进行的直观的呈现,有效提升授课效率,对知识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准确的提取,对知识中的逻辑关系进行全面的展示,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内涵,并进行正确的掌握和利用,提升授课活动的实效性。[1]例如在比多少知识的教学中,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相对不足,对“>、<、=”符号的含义无法形成准确的理解,不能进行正确的运用,存在较大的难度。在授课活动中利用思维导将“>、<、=”着三种符号的含义和运用方式进行直观的展示,并通过教师细致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对三种数学符号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记忆,并通过与相互间的对比练习,形成对记忆的有效巩固,为知识运用提供有效的条件,充分发挥思维导图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有效提升重难点知识的授课效率,降低课程难度,实现提质减负目标。

  3 利用思维导图优化知识结构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体系构建的构建时期,数字知识结构较为复杂,为适应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学生需要结合将授课内容与之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够形成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有效充实,具有一定的难度。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将各个知识点进行科学的整合,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直观的呈现,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有效降低知识结构建设的难度,对之前学过的旧知识形成有效的巩固,并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对后续知识进行进行延伸,体现授课活动的层次性,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准确把握授课难度,减轻学习负担。[2]例如在负数知识的教学中,负数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构成,特别是高年级阶段是数学知识结构完善的关键时期,负数知识与前期学过的整数、小数知识紧密相关,是实数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能够将整数与负数知识进行全面的整合,形成对前期学习过的整数和小数知识的有效巩固延伸,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形成对知识的全面掌握,通过知识结构的构建,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多边形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内容较为丰富,需要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形成准确的掌握,教师要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利用思维导图将不同多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不同图形间面积公式的区别和练习,锻炼学生的几何思维,形成对几何知识体系的完善,有效降低学习难度。

  4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复习

  思维导图在单元复习环节的利用能够有效提升授课效率,形成对单元内知识内容的高效整合,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特别是随着数学教材的不断完善,教材中的单元设置得到较大的优化,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思维导图的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条件,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能够实现对单元内容的高效复杂,将知识间的关系形成准确的掌握。[3]同时能够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准确提取单元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重点复习巩固,有效提升整体的授课效果。单元内容的设置与学生的能力发展规律相结合,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强化,充分发挥思维导图价值,增强课程效率。同时单元知识内容较为复杂,存在部分章节无法形成有效的联系,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将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全面整合,保证单元复习的全面性。例如在四则运算的复习中,利用思维导图将运算规律进行直观的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自主绘制,形成对知识的有效复习和巩固。

  5 结语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科学运用,能够充分发挥可视化教学优势,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直观的呈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有效的锻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有效提升课堂授课效率,降低学习难度,保证提质减负目标的高效实现。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思维导图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认识,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优化思维导图的利用方式,合理选择思维导图的类型,在重难点知识教学和单元复习等环节进行科学的利用,推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敏. 浅谈如何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减负提质[J]. 读天下(综合), 2019(33):1-1.

  [2]姚孝辉. 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减负提质的应用思考[J]. 教育科学(引文版),2020(10):101-101.

  [3]付建辉.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减负增效中的作用[J]. 收藏界:名师探索, 2019(2):1-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