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与国学融合培养

  • 来源:西部论丛
  • 关键字: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国学教育
  • 发布时间:2021-09-03 10:26

  摘 要: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有着显著的教育功能。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国学教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亮点,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更加全面。初中历史历史的改革方向要以历史事实和国学教育相结合。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国家将青少年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进一步推进了中学生历史教育和国学教育融合程度的加深,历史教学核心素养与国学教育也在此过程中出现并得以应用。本文对历史教学核心素养与国学教育的结合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明更好地传承下去,是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更是每一个历史教师的任务。虽然新课改后历史教师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也做出了很多改变,但是初中历史教学依旧没有起色。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很多学生开始出现偏科现象,九门功课同步进行更容易让学生偏向于在不知不觉中有了选择心理,根据目前的学科特点来说,很多学生会偏向理科,觉得文科特别是初中历史枯燥无味,没有意识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我校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出让学生在国学中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开启国学实验项目,开设国学实验班,充分挖掘国学在历史学科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国学,原指国家学府,比如太学和国子监等。《礼记• 学记》中记载:“古之教育,家有塾,党有库,术有序,国有学。”辞海中的“国学”是指:“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犹言国故,指本国国有的学术文化[1]。”现在所说的国学始于清末,产生于西学东渐的文化转型时期,和“西学”相区分,中国的文化称之为“国学”。广义的国学可以理解为中国之学或中华之学,包含所有的中国文化;狭义的国学指的是以儒家为主体的、涵盖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国学就是以经典作为载体,让人们学习与继承。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该如何让国学和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呢?以下为本人的几点思考:

  一、把国学诵读融入传统的寓教于学

  教学形式保守且僵硬的传统的寓教于学已经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深度,教师不再仅仅传播知识、讲解知识。传统的学习生活是十分枯燥的,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教师也会觉得心力交瘁。所以教学国学化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初中历史这样贴近历史事实的学科,更需要注入生活的血液。然而,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历史课堂氛围。可以让历史课代表提前一个星期通知某位学生做好准备工作———选取一段国学,理解含义,讲述其中蕴含的历史知识,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短短5 分钟的诵读和讲授,其实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心血。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提高了,也有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首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是过去发生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实本身,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要想靠课堂上45 分钟的教学就掌握所有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新课程要求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变为知识的开发者。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开发知识,首要条件就是兴趣。在选取国学、理解国学和感悟国学的过程中,学生会被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豁达无为、法家的严格规矩、史家的公正执笔、绚丽的唐诗宋词等深深吸引。当学生一头扎进国学的海洋后,就会想方设法地了解全部内容,走进历史,拓展眼界。其次,能完善学生的人格。教育的根在人格,“立德树人”是历史课堂的一大任务,在讲授国学的过程中,学生会从历史人物身上发现闪光点,子路的不耻下问、季布的一诺千金、李贺的呕心沥血、李白的飘逸洒脱、陈独秀的家国天下等。这些人物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好的榜样。让学生多与优秀的人物产生联系,用优秀的文化感染人,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变得优秀。再次,能养成学生的寻根意识,培养家国情怀。没有信仰、没有民族意识的学生是没有根基的。学生能够在国学中找到祖先的痕迹、文化的起源、文明的流传轨迹,惊叹先民的智慧、敬佩先民的勇气,为身为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学习国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

  但是,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课堂节奏紊乱、教学进度慢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二、用国学活动装饰教科书中已有的史料

  与以往教材相比,现在的课本增加了很多史料。教科书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靠,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书。史料在教科书中的运用,其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多阅读材料,更重要的是让了学生掌握运用材料进行历史的分析,从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增强认知。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宋万千变化的社会气象时的教学片段:传统节日我来猜主持人:古人常把传统节日作为诗词歌赋的主题,表达他们的情感。下面请大家细细品味诗词,猜猜描写的节日。北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生:春节。主持人:南宋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生:元宵节。主持人:唐朝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生:清明节。主持人: 北宋苏轼《六幺令• 天中节》: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生:端午节。主持人: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生:中秋节。主持人: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生:重阳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中,采用了古诗词来猜传统节日,主持人选择了一些反应或者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竞猜,计入小组总分。再以古诗词来分析和探讨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蕴含的精神寄托等。

  历史课程系统性强、时空差异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功能和作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达到传播和发扬国学教育的目的[2]。比如依托于历史教科书的活动课,让学生在春风化雨中陶冶情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感受郭沫若口中“太湖绝佳处,毕竟在鼋头”的鼋头渚的绝佳风光;参加历史沙龙社团学习,观看专家讲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认识、研究国学等。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学习的主要渠道,所以,教师要结合现代化的手段,带领大家读国学、品国学、悟国学。除此之外,也要积极开发课后活动,丰富和补充课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国学和学生的距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直观的历史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感悟,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学生的国学修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从学校门口的“孔子像”到六角楼旁的“和”字大道,从食堂墙壁上的“朱子家训” 到课前“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能生智,定能生慧”的静定训练,国学一直在我们的身边。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学会利用学科的优势,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国学教育,让国学走进历史课堂,带领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而骄傲自豪。

  参考文献

  [1]  查晖. 中学历史教育与国学的传播[J]. 科教文汇,2009(10):175.

  [2]  王必闩. 中学历史学科素养基本内涵及培养策略探析[J]. 教学参考,2015(5):4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