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信息技术激活小学科学课堂活力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信息技术,小学,科学
  • 发布时间:2021-09-08 10:08

  摘要: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科学教学效果,推动科学课堂活力的提升。本文结合小学科学课程实际,分析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融合方向策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动科学课堂活力的增强,为学生素养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1 引言

  科学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素养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科学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科学教学效果,教师要结合学生发展规律和科学课程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设计,推动科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2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是锻炼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科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是教学思路较为传统,科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较为薄弱,科学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而现有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足,对学生的思维缺乏有效的锻炼,无法形成对科学思维的有效培养。二是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当前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教材为主,而教材内容相对固定,无法有效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对先进科学知识缺乏有效的引进,无法拓宽学生的视野。[1]同时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主动创新意识,无法有效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学生受到自身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知识积累、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相对固定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三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足,在授课活动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位置,对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缺乏有效的激发,无法对学生保持较高的吸引力,不利于积极学习氛围的构建。[2]

  3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融合的方向

  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中的合理利用对提升科学教学效果起到高效的推动作用,教师要结合科学课程开展实际,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运用方式,充分发挥信息设备和技术价值,明确融合方向,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提供有效支持。一是要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充实授课内容,科学教材内容相对固定,对科技发展形势和先进的科技成果缺乏有效的引进,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目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积极融入先进科技知识,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授课内容的吸引力。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科学知识较为抽象,利用信息设备和技术能够将知识进行生动直观的呈现,丰富教学方式,提升授课活动的实效性。[3]三是要利用技术手段增强科学课堂的交互性,学生是授课活动的关键主体,学生的高效参与是保证授课效果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增强授课活动的交互性,构建积极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的高效构建,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4 依托信息技术激活小学科学课堂活力的措施

  4.1 优化课堂导入

  学生的高效参与是保证科学课堂活力的重要基础,学生参与意识的激发能够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参与度,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教师要科学设计课堂导入,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构建导入情境,将相关的科学知识内容进行直观的呈现,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自主探索,实现对知识的有效理解,为后续授课活动开展提供有效条件。在情境创设中利用信息设备和技术,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增强课堂导入效果。例如在《家庭用电》单元的教学中,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家庭电器设备和用电原理进行直观的展示,在情境中设置探究性问题, 如“手电筒是如何点亮的?”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形成有效的课堂导入效果。

  4.2 丰富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实现有效丰富教学模式,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材内容,利用网络资源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有效提升授课内容的丰富度,提升科学课堂的吸引力,将科学知识以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展示,形成对授课内容的有效充实,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如在《溶解与分离》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动画的形式,将溶解与分离知识进行直观的展示,有效降低知识难度。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丰富授课方式提供了有效的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资源,构建翻转课堂,学生通过对微课的自主学习,形成对知识的有效理解,例如在《拉力》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微课视频将拉力知识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并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对拉力内容进行探讨和合作实验,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协作,形成思维的科学发散,实现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

  4.3 增强课堂实践性

  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锻炼动手能力。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增强课堂活动的实践性,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实践任务中的科学原理进行演示,为实践活动开展提供有效条件。例如在《制作小船》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视频的形式将船的原理进行展示,对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制作过程进行指导。同时利用网络技术能够搭建高效的师生互动渠道,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对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提供提供有效的解答帮助,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知识,锻炼科学思维。

  5 结语

  信息技术的科学运用对提升科学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对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有效支持,能够增强科学课堂活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推动高效科学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李雪.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4):30-30.

  [2]顾秀梅. 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索[J]. 教育研究, 2021, 4(1):180-181.

  [3]远新蕾, 何春钢, 赵立新.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J]. 黑龙江科学, 2019, 10(1):58-5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