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生物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但随着新型微生物的不断出现、耐药菌的产生、常见感染病原谱的变迁等原因为微生物病原检测带来很大难度。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逐渐增多,人们更加关注于检测方法的快速性、便捷性、准确性。本文将重点分析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式,为临床实际提供依据。
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且随着抗生素等药物的滥用使得微生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微生物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基础与关键为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可靠、快速的检测方法可有效提高诊断效率[1]。病原微生物检验方法较多,常见的有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生物分子传感器技术等,本文将展开介绍:
1、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是一种新型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对生物体的认知由宏观水平逐步发展到微观水平。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有效检测微生物的外部结构、生理特征,同时也可在微观分子水平研究微生物的核酸、细胞结构、分子结构,为医师提供诊断依据。利用分子生物学中的聚合酶链反应、核酸杂交等技术,使得微生物检测更加可靠、灵敏与快速,广泛应用于临床。还有学者利用钩端螺旋体DNA 对flaB 引物进行合成,使用PCR-斑点杂交技术进行检测,其优点包括灵敏、快速,特异性很高。基因芯片技术也是一种新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为微生物检测的常用办法,其优点较多,如样品用量少、高效快速等,但也存在一定缺点,如敏感性不足、芯片特异性差、成本高。基因芯片技术可应用于耐药性细菌监测,研发抗耐药抗生素等,推动抗感染药物不断发展。
2、免疫学技术
免疫分析技术也是微生物常用的检测方法,应用时间最长。免疫学方法多样,常见的有酶联免疫分析、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等。免疫学分析技术具有标本内维生素检验有效,细菌、细胞培养步骤简易,高效快速等明显优势,特别是抗血清凝集技术、荧光抗体检测、酶联免疫法等技术应用广泛,操作简单。有学者曾在猪O 型口蹄疫病毒抗体的检测中使用化学酶联免疫法,结果可见特异性是100%,板内的变异系数为1.10%-6.70%,板间的变异系数为 0.66%-4.80%,特异性、重复性均更好,相比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更高的灵敏性。
3、生物分子传感器技术
生物分子传感器是一种新技术,它结合了传感器技术与分子诊断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感染病诊断,同时在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临床等领域中受到更多人的重视。DNA 生物传感器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种生物分子传感器技术,其检测速度快,用时约为20 秒。将多个电化学DNA 传感器整合在同一个基因芯片中,其生物识别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电化学敏感性很高[2]。有学者选取隐孢子虫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电化学DNA 传感器进行检测,检测限能够达到PPM 级别,被视为微小原虫检测的一种新型方法。还有学者提出,在压电生物传感器电极中固定抗体并添加交流电,通过逐渐增加电压至临界点,即能够获取到样本内病毒粒子,通过病毒结合力的差异对比判断病毒种类。
4、细菌毒素技术
细菌毒素是细菌所产生的一种致病性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在菌体外分泌的为菌体外毒素,在菌体内或菌体破坏后释放出来的为内毒素。细菌致病性的强弱取决于毒素的独立大小,细菌不同其毒素也存在差异[3]。基于此,可将细菌中的毒素提取出来并进行检测,明确毒素种类和毒力大小以便对细菌种类快速检测,与细菌培养相比其检测结果更加可靠。在国外已经存在毒素VT-1 与VT-2 的检测试剂并上市。通过收集菌体裂解以后释放的毒素并在试剂中培养、静置24h,便可肉眼判断出毒素的凝集现象,此检测方式快速且操作简单。
5、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综合了细胞化学、光学、免疫学、综合流体学等技术的方法,较为先进,能够从功能水平角度分析细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流式细胞术可对上万细胞快速分析,同时能够满足临床多参数测定、快速测定大量细菌的需求。当前,流式细胞术在食品加工、化妆品制作、水质监测、药品检测等行业中使用广泛。流式细胞术可对微生物功能状态、活性进行检测,广泛应用于有益菌检测。由于流式细胞术在前期运行中成本很高,且样本要求是液体,导致在临床使用中受到限制,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开发[4]。
6、总结
微生物感染在临床较为常见,感染轻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感染严重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临床需重视微生物感染的检测,同时不断提高检测速度和准确性。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电化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等学科间互相渗透,各种新型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可达到准确度更高、敏感度更好,经济适用,简单方便的特点,不仅能够造福社会,还可推动我国医疗检验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谷钰峰,李昱,孙成铭等.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快速血流感染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8,29(9):24-29,36.
[2]王沛.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直接快速检测方法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41(10):790-793.
[3] 何芝菲. 食品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界,2019,(8):78.
[4]张诒亮,任玉琰.DNA 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临床实验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