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 主动教学, 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转变“教” 与“学” 的方式, 对提高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达成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设计, 需要在立足学情的基础上, 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自信。

  一、研读教材, 确立学法

  读懂教材、分析教材是一切教学顺利推进的基石。统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是法治教育专册, 编写的宗旨是帮助小学生初步树立法治观念。教师使用教材时, 要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专册教材强调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驾齐驱, “良法” 与“善治” 是教材的价值导向。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 突出道德教育的引导, 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二、导引分组, 汇报交流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银河小学六年级组进行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改革, 以学生的“学” 为中心。课堂采用分小组讲课的方式完成整册书的学习, 并且注重阶段性的复习巩固。

  (一) 自由组合, 导引分组

  全班同学自由组合, 四人为一小组; 教师根据学生组合的小组, 围绕学生特点, 依据互补原则, 再适当地进行个别调整, 总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小组每一个成员的参与性和学习性。教师只有在课前做到密切关注并估计学情, 才能顺学而导, 学生的“自育” 方能定向进行。

  (二) 兴趣出发, 共定主题

  确定小组后, 浏览课文, 从自身的兴趣出发, 小组讨论自选主题, 最后师生共同商定每小组的话题。话题的选择既有主观意愿的体现, 也需要教师背后的方向性指引。

  教师要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进行课时的划分。学生选题, 在形式上要给予选择的自由, 并适时予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学习内容。

  (三) 组内讨论, 教师引航

  熟悉教学内容之后, 四人小组交流, 将彼此之间的收获和疑问进行分享和解惑, 小组共同研究, 先行先学, 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细节的了解, 规划教学流程, 并把需要讲授的知识点和教学关键内容做梳理和罗列。

  接下来, 学生需要分工领取各自的任务, 并根据自己的任务来自我备课,备课结束后再查漏补缺。

  (四) 思维碰撞, 选择方法

  备课的最后环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探讨用什么教学方法实施这些教学知识点。课后, 小组之间探讨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教师要做好 “引路人”, 特别是组内意见相悖时, 对学生的选择进行筛选和点拨等。

  整体环节清晰后, 小组开始集体备课, 每个学生各说什么内容, 都需要认真写下自己的发言流程, 然后拿给教师批改。

  (五) 各司其职, 分工合作

  一切材料准备就绪, 小组成员根据特长以及兴趣进行具体分工。群策群力, 完成课件制作。课件初步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 在搜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需要提醒的是, 课件当中需要涉及定量的课上练习或者课后练习。一切准备就绪后, 学生把课件发给教师, 教师提出有关建议。课堂上1 位成员负责板书, 1 位成员进行课堂组织, 主讲人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意愿选定1 人或多人展示课堂内容。这就到了重要的课中落实环节。

  课堂的呈现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课堂内容讲授(时间在30分钟左右)。

  第一步: 讲课团小组成员自我介绍。

  第二步: 呈现课堂内容。其中, 负责制作课件的同学在此环节作为助教老师, 辅助主讲的同学完成课堂内容的呈现。负责板书的同学要根据主讲的进度做相关的板书。1 位成员组织课堂, 维持课堂纪律, 登记同学们的课堂表现,并转化为表现分计入班级日常表现记录。在课程结束后, 讲课团成员需要感谢大家的倾听, 并恳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帮助后续的改正和开展新的思考。

  三、有效评价, 反思进阶

  授课结束后, 全班同学对讲课团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要求是, 先提出小组闪光点, 再补充自己的建议。评价方向则指向授课学生的授课仪态、课件制作、讲课内容等方面。最后, 全班同学对小组呈现的课堂以及小组成员的综合表现进行举手表决评优。除授课小组成员外, 举手表决优秀的同学超过 85%, 则评定本次小组表现优秀。

  课堂的评价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授课小组在授课时提出问题, 对作出回答的同学的评价; 二是所有同学对上课小老师作出评价; 三是教师的小结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贯穿课堂始终。

  四、课后巩固, 复习深化

  课后学生的内化梳理相当重要。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技术路线图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回顾, 可以更好地构建起知识的网络或框架。与此同时, 考前定量习题的训练巩固也必不可少, 这是让学生对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诊断的可行方式。

  责任编辑黄铭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