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是一种深沉的爱国爱家情感, 是对国家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体现,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恩平市有自然秀美的“恩平八景”, 森林资源丰富, 气候温润宜人, 是“中国首个避寒宜居地”; 有古迹遗址, 是那文化(壮族土地文化) 发祥地之一……对丰富多彩的乡土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编写《爱我恩平》地方教材, 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弘扬地方特色, 坚定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 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 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地方教材,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传承正确的价值理念, 显得非常必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基于乡土资源开发地方教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方式学习《爱我恩平》地方教材, 了解乡土文化, 认同乡土文化。再通过“我是非遗小传人” “非遗工艺我能行” “母亲河摄影比赛” “穿越历史感受历史名人的情怀” “恩平健康尚食我指引” 等社会实践活动课, 学生逐步在实践中深化对乡土文化的认知, 感悟乡土文化, 欣赏乡土文化, 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积淀, 提升文化品位。同时, 激发学生的信仰, 从中汲取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
二、加强德育建设, 提升德育实效
恩平市山水秀丽, 人文底蕴深厚,教育资源丰富。但目前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方面还只是表面的、碎片的、松散的、无序的, 需要通过深度的挖掘、综合的开发, 将这些资源整合成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教材。
从教学理论来看, 让学生在身边乡土资源的熏陶下体悟时代的发展, 能够丰富情境教学理论的内涵外延, 特别是能在实践层面推动情境教学理论的发展, 创新德育课程内容, 有利于德育教育。从现实需求来看, 可以利用乡土资源具有亲近性的特征,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对本地区历史文化的了解, 让他们体悟历史与现实的情感互动, 获得别样的切身情感体验, 使他们的乡土意识更加深厚、家国情怀更加浓郁, 从而激发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培养核心素养, 落实立德树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在核心素养体系中最能体现人文底蕴, 家国情怀与人的思想情感联系最紧密, 能够推动核心素养在学生内心的深层积淀。
古邑恩平, 钟灵毓秀, 人杰地灵,孕育了伟大的中国航空之父———冯如。冯如“立志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 自强进取的创新精神, 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历史进程中更具传承弘扬的重要意义。对这一典型素材进行开发, 通过教材讲好冯如故事, 通过活动传承冯如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 易对家乡著名历史人物、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国家产生高度的认同感, 对家庭、家乡、社会与国家产生高度的责任感,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推动核心素养的深化和践行。
四、更新教学观念, 提升教学质量
基于乡土资源开发地方教材,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最终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可以促使教师去探索、深挖乡土课程资源的价值。通过课堂教学, 乡土资源得到展示、分析, 被认知、被感悟、被运用迁移, 家国情怀素养也缓缓渗透。
以前有一种说法, 教师想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及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必须成为长流水才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要对《爱我恩平》展开教学, 教师必须深度挖掘地方资源的价值, 成为一个“恩平通”; 想要引导学生学好这门地方课程, 教师必须研究地方课程编写的时代背景、课程理念、课程性质, 运用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这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师对乡土资源的了解、理解与认识, 还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王思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