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备课岁月”

  2000年8 月, 我带着一身书生气息走出了大学校园, 又走进了家乡的一所乡镇高中。学校领导对我们这批本科生还是非常重视的, 因为在此之前, 全日制本科毕业的老师只有寥寥数人, 我们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校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领导专门开会对我们这批新教师表示欢迎, 同时勉励我们谦虚谨慎, 尽快完成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换。

  工作之初每个人都充满了激情, 我们不约而同地早出晚归, 对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很快, 一个月过去了, 学校组织了一次月考, 我雄心勃勃地认为自己应该在同科教师中名列前茅, 但现实给了我沉重的一击———除了一个班略好之外, 我任教的其他两个班级的平均分分列级部的后两名。我又苦恼又困惑, 跟同科的老教师交流时, 他们委婉地指出了我存在的问题: 课堂上只重视“教”, 而忽略了“落实”; 很多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脱节, 等等。

  跟学生熟悉之后, 我也感到他们对我的认可度不高。也曾找过一些学生交流, 可当面给老师指出缺点或不足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气的事情, 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还是无意中得知了一些信息, 那天我在语文组办公室和几个同事交流, 发现了我任教班级学生的周记本。学生在周记中这样评价: “他居然要拿着备课本讲课, 天哪, 我初中的化学老师, 上课从来都是连课本都不带, 一支粉笔, 一张嘴, 那个潇洒劲儿……” 原来问题就在于我对教材和授课内容不够熟练, 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信任感!

  怎样尽快熟悉教材呢? 在现阶段, 只能从备课上多下功夫。此后的每一个晚上, 我都会找一个无人的教室, 一遍又一遍温习着第二天甚至下一周的授课内容, 很多环节在多遍重复之后豁然开朗, 许多问题找到了更合适的切入点。有时, 值班的领导准备锁门了, 敲敲教室的门, 我都浑然不觉。

  也许正是这备课生涯给我带来了收效, 接下来的几年里, 我坚持着自己的做法, 教学成绩一路高歌, 成为学校成长较快的青年教师之一。

  20 年过去了, 我终于也可以像学生所说的那样“信手拈来、口若悬河”, 只是, 经常还会想起: 寒夜、孤灯, 空旷的教室里, 那段或枯坐或独吟的懵懂岁月。或许, 生命的年轮正是因此才变得更加晶亮而厚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