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管理不应关掉家长这股“人气”

  M 校是坐落于城郊的一所普通高中, 来往行人经常可见一道“风景”: 一日三餐时段, 尤其是午餐和晚餐时段, 校园铁栅栏内外人影攒动, 家长或站或蹲于栅栏外, 把带来的饭菜、汤水递给栅栏内的学生, 学生们接过“美食”, 多是站立着吃喝, 且显狼吞虎咽之态。据该校门卫所言, 因实行校园封闭管理, 禁止家长入内, 加之学校饭堂的饭菜花样不多且不够可口, 家长尤其是高三毕业班学生的家长便采用这种“下策”, 以尽自己的义务。另据该校门卫说, 根据该校的有关规定, 家长来校探访学生, 须在门卫室等候, 直至上午或下午放学,方能见到子女, 理由是课间时间太短, 加上眼保健操、课间跑等活动, 学生无暇与家长见面。为此,门卫还讲了一个事例, 说是某家长常年在外打工, 某日到校想见女儿一面, 因时不凑巧, 自己又要急着赶车, 只好抱憾而去。

  校园封闭式管理, 是一种将学生的学习、饮食、住宿、活动等都集中在校园内的管理模式, 如今已被不少中小学校奉为管理的法宝。它一般分为全封闭式和半封闭式两种, 全封闭式管理主要是指让学生周一到周日全天候地呆在校园; 半封闭式管理主要是指学生周末才能走出校园回家省亲或参加校外活动。

  客观而言, 校园封闭式管理的确在较大程度上为学生创造了较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如限制了学生涉足校外网吧、游戏机房, 阻断了学生遭遇校外交通伤害的可能, 隔绝学生与社会不良人员的接触, 杜绝了校外人员对学校造成打扰甚或损害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等情况发生, 稳固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对学习的专注度等。在一些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 校园封闭式管理避免了隔代教育给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造成的诸多问题, 教师的陪伴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亲情的缺失。当然, 也有学校是为了确保学生学习时间、提高升学率而采取封闭式管理。

  封闭校园, 不可避免地会阻碍学生对社会活动的参与, 影响学生的认知视野和处世能力, 但为了保证安全、陪伴或升学, 也只能在权衡之下舍“次” 求“主” 了。有了相关制度也就有了相应的执行, 恰如M 校的门卫将家长阻于校门之外, 也就情有可原, 无可厚非。但这种举措仍会招致某些质疑, 比如, 封闭式管理该不该将家长拒之门外, 如何将家长“拒之门外”,有没有合情入理的标准和尺度等。

  曾几何时, 我们的家长可以信步校园之中, 或观看宣传橱窗, 或与老师亲切地交流, 或欣赏学生生龙活虎的体育比赛和激情飞越的歌唱活动。而时过境迁, 这种种场景已鲜能觅迹, 代之而来的是, 家长必须经过身份的审问核实并签字之后, 方能入校, 入校后几点几分必须出校也有严格要求。更有甚者,像M 校一样, 即使是利用短暂的时间给学生“输送美食”, 即使是隔山隔水“来校寻亲”, 也只能让你“隔墙施爱” 或悻悻离去。有老师戏言, 现在家长进校只有这几种情况较为方便, 一是学生犯错, 家长面师受训; 二是学校大考, 家长应邀监督; 三是中高考誓师大会,家长前来加油助威。其中深意, 耐人寻味。

  自然, M 校封闭式管理之规定, 有其现实的背景和需要。但值得思量的是, 如若为了防备“苍蝇” “蚊子” 之类的侵扰, 把本来装上纱窗就能达成意愿的窗口硬性地装上玻璃, 也就阻断了新鲜空气的流通。家长无疑就是校园的一股新鲜空气, 把学生封存在校园这个狭窄的空间, 使家长与教师的交流, 与学生的适度相见处于受阻状态, 不应是教育管理的选择。处于中学学段的学生, 几年的光阴大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而这恰恰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 既需要校方的辛勤哺育, 也需要家长的温情付出, 双方形成合力, 方能成就显效实绩。漠视家长对学生的日常情感施与,滞塞家长为学生提供合理物质需求的渠道, 显然有因噎废食之嫌。不妨设想, 如果M 校能改变一下思路, 首先弄清学生喜食家中饭菜、家长不辞辛劳“输送” 美食的原因, 排查校内食堂存在的问题, 同时在食堂相关问题未能有效解决之前, 于校园内提供适合的场所, 或于校门外搭建简易的帐篷, 供家长与学生使用, 岂非更具有“人本意识” 的举措? 另外, M 校如能反思相关规定的机械生硬, 宁愿让学生牺牲一点课间的活动时间, 也要让学生及时在校园内见一下久违的父母, 这又该是多么温馨的图景? 要知道, 家长来校送食探亲, 绝不是事情本身那么简单, 其中的每次晤面, 还包含有家长对学生的“几多叮咛、几多期盼” 以及学生对家长的“几多感激、几多不舍”。试想,当这些家长依依难舍离开之时, 会有多少类似于朱自清先生笔下的 “背影” 故事在校园上演? 这恰恰是教育求之难得的东西。

  对于学校封闭管理牵涉家长的有些规定, 其管理者可能会说, “我们并非不明事理, 而是要矫枉过正。” 实际上, 需要出入校园的主要是本校师生员工、上级领导、校际友人、毕业学子以及家长等。除去可以“绿灯” 放行的人员外,限制进入的矛头, 则重点指向了社会闲杂人员。问题就在于, 这种将家长等同于“闲杂” 人员的做法,给人一种“寒凉” 的感觉。南怀瑾先生曾说, “我们经常看到‘矫枉过正’ 四个字, ‘枉’ 是歪了, 看见事物歪了, 必须要矫正它; 矫正得过分了, 又是歪了。换句话说,不是向这边歪, 就是向那边歪。总之‘过正’ 就是歪。” 学校制度的出台, 总会反映出办学的理念和方向, 落后与先进, “生冷” 和“人性”, 常常体现在是否“适合” 及是否“适度” 之上。过度的物防技防人防, 封闭了家长这股新鲜空气的流通, 使校园飘散着“监牢” 般的气息, 确会使人感到压抑和沉闷。因此, 能否在既实施封闭式管理又不影响家长介入之间, 寻找出恰当的平衡点, 则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无论如何, 家长这股“人气”, 是学生所需, 教师所需, 教育所需, 不应一关了之。

  需要明确的是, 在诸如疫情防控等非常时期, 对校园进行“严防死守”, 禁止师生员工之外人员涉足校园, 自然另当别论。

  (作者单位: 安徽濉溪中学)

  责任编辑黄佳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