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恩师
- 来源:《师道》(人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考,恩师,学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9-13 18:50
少年时期的我, 对文学情有独钟。虽无大量书籍可读, 也没名家指引, 但却在有限的阅读中找寻到一方乐土, 时有作文在语文课堂上被当作范文朗读, 也偶有诗文在刊物发表。或许正是因为对文科的偏好, 我的理科成绩勉勉强强。初中的时候, 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告诫” 我: “光语文好, 有什么用呢?” 无奈当时的我并没有把老师的话听进去, 听得多了, 反而更加厌恶理科的学习, 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文学阅读和写作上了。当时我心里其实是有点埋怨老师的, 为什么老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我的理科不好呢, 你说我不好, 那我就 “不好” 给你看! 同时心里面也在暗暗较劲: 我要是将来做了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发挥特长, 尊重学生的个性, 引导而不是打击……
结果中考后, 我便受到了真正的“打击”, 中考成绩决定我只能选择一所乡镇中学就读, 而那所学校离我家很远。记得开学的时候,爸爸和我骑自行车去学校报到。虽然早已有了心理准备, 但没想到竟然那么远! 骑着骑着, 已经快到和其他县市交界的地方了, 才终于看到学校的大门。其实现在看来, 就读的学校虽地处偏僻, 但不得不说确实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三面被农田包围, 东侧则是一条通向邻县的大河, 可谓遐州僻壤, 周边也没有任何娱乐设施。我寄宿在学校, 在这里度过了3年高中时光。多年之后, 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我的班主任蒋康乐老师。
或许当时因为是农村中学, 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 20 多年前也没有“择校” “择师” 的说法,考到哪里就是哪里, 分到哪个班就在哪个班就读。分班之后, 我意外得知, 我的班主任居然是一名体育老师! 现在好多地方正在讨论体育老师能不能当班主任, 而我的学校多年前就“实现” 了, 如此看来,还挺“前卫” 的。体育老师做班主任, 最大的好处就是“今天体育老师生病了” 的事情几乎没有发生过, 大家都愿意上班主任的课。
在20 多年前, 乡镇老师大部分是“亦工亦农”, 无论是穿着还是气质, 都有点接近于农民, 而蒋老师不是。初识蒋老师, 就被他的气质所折服: 高高的个子, 走路带风; 讲话干脆利索, 中气十足, 很有气势; 再加上当时蒋老师就戴着一副变色眼镜, 乍一看, 更具神秘感。高一的学生, 都会私下里对老师“评头论足”, 蒋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明显占了上风。
后来, 爸爸也曾告诉我他对体育老师担任班主任的隐忧, 但是事实证明, 他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班主任老师这个岗位, 最需要的是责任心和亲和力, 甚至只需要一张和颜悦色的脸。胡适曾在《我的母亲》里写道: “世间最可厌恶的事, 莫如一张生气的脸。” 蒋老师亲和、亲切, 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我就是在蒋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教师职业, 并最终选择走上了教师岗位。
虽然蒋老师是体育老师, 但作为班主任, 他和其他班主任一样 “朝五晚九”, 甚至更甚。农村的学生早上比城里的学生起得更早, 老师们大多吃住在学校或者家住学校附近。后来我们才知道, 当时蒋老师才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没几年。因为家在学校附近, 有更多的时间管理班级, 他和其他班主任一样看早读、查宿舍、开班会、带学生出操、给学生写评语等等, 也丝毫不比其他班主任逊色。或许正是身为体育老师的缘故, 蒋老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体育课上与我们一起打篮球, 毫无所谓的“架子”;学生犯错的时候, 也与其他老师的处理方式不一样, 有时候是操场陪跑, 有时候是“罚” 到篮球场上定点投篮, 总之宽严相济, 严中有爱。亲其师, 信其道。蒋老师的付出, 大家看在眼里, 暖在心里, 心里面都暗暗地较劲: 要给老师争光! 同学们偷偷地给他取了个绰号———“康乐老师”, 健康又快乐。
但一段时间学习下来, 我的 “老毛病” 又犯了: 语文成绩遥遥领先, 理科不忍直视。老师们也没少找过我, 但大多依然是“光语文好, 有什么用呢? 数理化不好, 还是考不上好的大学” 之类的说教,我初中就已经听腻了。虽然我知道如果再这样下去, 只会重蹈覆辙,但就是执拗地把时间花在阅读和写作上。还在日记的字里行间自怨自艾, 觉得没人理解自己,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只是给自己找个聊以安慰的借口罢了!
期中考试之后, 我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 数学成绩却惨不忍睹,第一次师生谈话也“如期而至”。对这次谈话, 我的心理建设是: 大不了还是那些说辞, 比如“光语文好有什么用” 等。我一到蒋老师的办公室, 看到蒋老师摊开了我的作文本, 顿时就有一种绝望的无力感———说教又要来了, 内心的抗拒充斥全身。
原以为蒋老师会训斥我的偏科, 没曾想他的第一句话竟是: “我很佩服你, 在这个年纪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如果我的作文也像你一样好, 那该多好呀!”
这是第一位欣赏我的班主任,他的话如同暖流一般淌进了我的心, 我的脸颊也红了起来, 有些感动, 有些羞愧。蒋老师又说: “你看, 我是一名体育老师, 特长是篮球, 但如果和你们一起踢足球, 恐怕不是你们的对手。下次踢足球记得喊我哦, 不过, 不准笑话我。”
蒋老师的“示弱”, 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内心。长久以来, 我都没有正视自己的弱项, 而只想着用强项语文去掩盖, 去逃避。但蒋老师却能如此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弱项,还要向我们学习。听过了那么多老师的父母的有意或无意的“语文好无用论”, 少年的心早已坚如磐石,不想再做任何改变, 但就这么一句赏识的话, 瞬间击溃了我的“盔甲”, 让我如沐春风, 戒备的心一下子放松了。我嘟囔了一句: “所有老师都说偏科没有用, 考大学都没希望, 可是我就是偏科, 我能怎么办呢?”
“这不是偏, 这是你的特长啊!许多人羡慕还来不及呢! 当然, 如果能将精力适当分配到数学学习上, 我相信你的数学也一定能赶上来!”
是的! 我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语文学习上, 只是不敢正视自己的弱项, 幻想着通过语文成绩来掩盖自己的薄弱, 不想把自己薄弱的一面展露出来。“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的道理谁都懂, 但投射到自己身上的时候, 却总是在刻意回避,害怕别人揭开自己的伤疤。蒋老师主动告诉我自己的弱项, 老师的形象在我眼里反而更真实、更高大了; 又和善地精准指出我内心最薄弱的环节, 让我理解并接受, 主动愿意去做出改变。古人云: “天地之气, 暖则生, 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 受享亦凉薄。惟气和暖心之人, 其福亦厚, 其泽亦长。” 我是真切地感受到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 “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渴望来自老师的肯定, 可以是一个微笑, 也可以是赞许的眼神,抑或殷切的期盼。长久以来, 当别人一提到这个话题的时候, 我便条件反射式地抗拒, 继而造成了这样的局面。而蒋老师从赏识的角度告诉我的时候, 我便欣然接受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 由此我开始真正地审视自己, 尝试改变。
我清楚地记得高二的时候, 我在全市的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蒋老师在班会课的时候, 很郑重地给我颁发奖状, 并自掏腰包赠送我一本纪念册以示鼓励。也许,蒋老师并没有觉得这本纪念册对一个偏好文科的学生意味着什么, 但我内心感受到的激励却是无穷的。我想, 将来我也一定要做这样的班主任, 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多鼓励学生, 真正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蒋老师对我的关心和鼓励深深地改变了我, 最终我也考上了大学, 并且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现如今, 我走上了教师岗位担任班主任已经十多年, “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是我工作中坚持的原则。教育的初心就是要有“仁爱之心”, 当学生遭遇困境的时候, 我努力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帮助他们。“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我也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 并获得了“优秀教师” “名班主任” 等荣誉称号。2019 届, 我所带的班级中有9 名同学填报了师范院校, 立志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学生毕业后还经常与我联系, 师生成为了朋友。2019 年高考, 数名“困境生” 实现了突破, 考取了理想的院校。那一年, 我收到了两位学生家长赠送的锦旗。
学生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 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而这一切, 都离不开蒋老师当年对我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 他是值得一辈子尊敬的恩师。
(作者单位: 江苏仪征中学)
责任编辑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