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古诗词
  • 发布时间:2021-10-17 18:38

  摘要:新课标要求中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学习过中,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及欣赏品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中,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情感,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通过对核心素养内涵入手,对目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进行策略研究,以期不断提高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成果,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一、引言

  古诗词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教育价值较高,加强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能够提升其文学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发展。古诗词属于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主要通过文字抒发情感,学生鉴赏古诗词,能够基于情感从感性阶段过渡到理性阶段,通过自身具备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获得审美享受,这意味着古诗词鉴赏不仅是能力,也是素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积极开展鉴赏活动,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从而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涵

  根据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来看,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首先应该掌握读诗、品诗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魅力。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日常交流的能力和说话的方式,更多的是塑造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在初中阶段,学生还处在心灵发育的萌芽时期,他们是懵懂的、求知的。而诗歌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正好可以填补学生学习的空白。如何评判一个学生的进步就是在于他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是否有加深。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身发展的真正需要。

  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而间接提升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文化软实力就是要求我们将本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中,让各国了解我们的文化底蕴和魅力。现在不少国家的孔子学院正说明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当然,在培养我国的初中生时,更应该从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分析艺术手法,把握创作技巧

  古代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会运用各种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及抒情方式来加深诗歌的表现力。比如,表达技巧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互文、夸张、双关等。表达技巧有白描、渲染、烘托、借古抒怀、欲扬先抑、虚实相生等。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就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白雪看成了白色的梨花——白雪挂在枝头就好像一夜之间所有梨树都开花了一样,将画面渲染的活灵活现,让读者一下子就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境,引发读者的共鸣。还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上阕描绘了万里长江滚滚河水的壮美景象。下阕追忆了英俊豪杰,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当中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古诗词的艺术手法,掌握其创作技巧,并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

  (二)理解诗词意象,感悟作品意境

  “意境”“意象”是中国古诗词的一大特点,多数古人会通过相关人物、事物、环境等多个因素共同营造出与思想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因此,“意境”“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非常常见。如《雨霖铃·寒蝉凄切》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不了解诗词创作背景的情况下,当学生诵读“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时,可能会想象到一轮残月下杨柳随风浮动的景象,但不会想到句中的“柳”,不仅是指杨柳树,更是体现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不舍离别之情。由此可见,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意境赏析、意象学习是重要内容,只有当学生能对诗词内涵、古人思想达到“心领神会”,学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通过画面了解诗词感情基调,确保诗词鉴赏的准确性与全面性,进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三)拓展知识结构,加强诗词积累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时间不断提高对古诗词的素养,教师可以在课下对古诗词进行深入解读沟通,同事间对教学模式创新进行探讨,通过加强理论学习的方式,对古诗词的鉴赏方法进行研究,结合名师观点与当代文化大家理解,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的底蕴,才能够保证对学生良好的指导;不但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注重加强读书积累外,学生同样也要利用尽可能足够多的时间去图书馆、网络等平台不断充实自己的古诗词库,通过视频对照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虞美人》(李煜)、《蝶恋花》(晏殊)、《雨霖铃》(柳永)、《声声慢》(李清照)这四首古诗词时,就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这四首古诗词都写了“愁”,但却 “愁”的各不相同,也给出了读者不同的感受。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深入文本,共同感受“愁”字。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四首诗里面“愁”的具体内涵,李煜的繁华不再的悲叹,晏殊苦苦相思的孤独,柳永伤于离别的悲怆,李清照孤独无依的伤感。其次,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作者“愁”的原因,如李煜的昏庸亡国,晏殊的佳人不见,柳永的落魄飘零,李清照的家破国亡,进而体会作者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所要抒发的特殊情感,通过这样的比较品味,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语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同时还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教师要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当成教学的重要取向,立足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把握语文教学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张福林.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9(S2):40-42.

  [2]李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 刊(学术刊),2019(02):24.

  [3]夏新霞.鉴赏古诗词感悟妙趣乐——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18(01):20.

  作者简介:张竹青(1986),女,山西朔州右玉人,大同市第二十一中学校教师,职称:中小学二级,研究方向:初中古诗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