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中,信息,技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0-17 18:43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与其它的课程不同,课堂教学中都是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但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往往会出现一些随意走动、聊天、吃零食等不和谐的现象发生。如何让所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可以采用巧妙的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可以采用问题导入,在课堂初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跟随老师的讲解,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问题,让学生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学习效率;也可以采用情境导入,例如,在讲授动画制作的时候,可以在授课之前,先让学生看一些做好的动画,告诉学生,这些动画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进入学习的状态。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兴趣也同样十分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与知识的学习中来,而情境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应用于情境导入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如: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图片、动画、电影甚至游戏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再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就会乐于学习,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吃透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顺序
上课前要从学生自身的基础出发,斟酌教材,要能够对自己所教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把握,针对所授内容上网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案例、教学设计等,进一步制作成课件等形式,力争充分有效利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一般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安排的内容顺序,从总体上体现了由基础到应用、由易到难的思路。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并不像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一样,其知识点的衔接相当紧密,没有前面的基础,就无法学习后面的内容,而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一般呈模块化分布,很多内容尤其是介绍具体应用软件的内容,其位置顺序可调整的灵活性就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视情况而定,以使内容的安排顺序更有利。如在教学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后,一开始上机,就发现总有一小部分同学喜欢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这样,一些好奇的同学也跟着随意设置,结果造成了误操作,如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改变windows 的外观显示等,不但影响了上课的进程,还给机房管理添了很多麻烦,此时不妨把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提到前面来,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实践,懂得每项设置的含义,并使他们在以后的计算机课中不会再做同样的误操作。这样,不但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学习powerpoint《插入图片》这一课时,我用幻灯先把这节课要完成的操作布置下来:“请在幻灯中插入一张图片,选择你喜欢操作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探究。学生打开powerpoint,自己开始在“插入”菜单中查找起来。才过了一会,一个学生大声喊道:“老师,我做完了。”其余的同学闻声围了过去,“你真的是高手!”“你是怎么做的呀!”“太酷了吧!这么快”……这个同学自豪地说:“其实这个很简单,我们上学期学习了在word 中插入图片、剪贴画,你们看, powerpoint 中的菜单栏中的‘插入’和word 中的一样,同样是单击‘插入/图片/来自文件’,还有插入剪贴画就可单击‘插入 /图片/剪贴画’,连菜单的位置也是一样。”“原来这么简单呀” “老师,你不说,我们也知道了。”这样,学生在亲自操作中,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如,在学习画笔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象常规那样逐个介绍它的各个用法,而是要他们自己去画,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喜欢怎样画就怎样画。结果,学生一开始使用这个软件就碰到许多问题,诸如画错了怎么擦掉?想画彩色怎么办,圆圈总是画不圆有什么办法?“放大镜”用来干嘛?刷子又怎么用?等等,问题提出来了,我先表扬大胆提出问题的同学,然后将这些问题逐一写在黑板上,接下来是让他们自己找问题的答案。自已去试一试,用一用。通过自主学习,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四、完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学生形成主体人格,发展思想,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也是构建高效课堂最重要的基础。但是在以往课堂上,大部分教师都不注意激发学生主体性,很多教师都是遵循教师主导课堂,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结果课堂非但不能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得很多学生对课堂越发的提不起兴趣。为此,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教学方法的调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比如,教师针对每一章节、每一节课的内容,设置明确具体的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大小合适、难度适宜、具有一定梯度、学生力所能及的任务,让学生围绕这一个学习任务,开展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完成设置的任务;也可以在课堂的最后留出10 分钟,让每个学生轮流上台讲解自己对课堂的看法,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广告创意设计比赛,计算机知识比赛,并给优胜的学生发奖,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信息基础课程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