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探索中激发孩子的奇思妙想

  【摘 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五岁幻想能力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成人习惯用固定的模式看待幼儿,教师眼中的“听话、顺从的乖孩子”使与众不同的幼儿被迫就范,从而毁灭了他们的创新火花。因此,在科学生成活动中,关注、尊重幼儿的创新意识,探索、激发幼儿的奇思妙想,是十分重要的。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的创新能力处在萌芽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创新意识在不断增加。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五岁幻想能力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成人习惯用固定的模式看待幼儿,教师眼中的“听话、顺从的乖孩子”使与众不同的幼儿被迫就范,从而毁灭了他们的创新火花。因此,在科学生成活动中,关注、尊重幼儿的创新意识,探索、激发幼儿的奇思妙想,是十分重要的。

  一、走进神奇的大自然,激发幼儿的奇思妙想

  创新意识,在每个幼儿身上,其实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好奇是种在人们心中一颗发明创造的种子,强烈的好奇心还会激发幼儿的奇思妙想,从而走上发明创造的道路。瓦特由于好奇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的童年也留下了“孵小鸡”的故事。好奇心是儿童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探求的渴望,善于主动发现和探索,在不断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使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得到发展。

  大自然是神奇的,它处处充满了科学。一草一木,甚至一片树叶都会使幼儿感兴趣,产生探索的欲望。因此,在科学活动生成的过程中,我们不再局限于幼儿园内的活动,而是将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一次郊游,我带孩子们来到小树林,一阵风儿吹过,带着泥土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孩子们突然对风产生了兴趣,纷纷问我:“老师,风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有风呢?”“我们能把风抓住吗?”看到孩子们如此兴奋,我便给他们讲了风的形成,孩子们听得很认真,随后又想到“如何制造风?”。他们的最初认知是空气流动就形成了风,因此,孩子们开始来回不停的跑,想让身体的跑动产生风;有的就用手在眼前使劲地扇产生风;还有的捡来几片树叶为我扇风……一时间,孩子们欢呼雀跃,都在寻找风。神奇的大自然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力,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将自己体验和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思维再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体验带了创造的快乐。

  二、创设适宜的环境,鼓励幼儿异想天开

  幼儿无知、幼稚,但易幻想,往往异想天开的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咋看起来不切实际,但蕴藏着创新的火花。在这个时候,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为孩子创设一个自主的、信任的、支持的最好环境。适宜的环境能刺激幼儿的思维、发挥创造力,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想,做他人未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幼儿的创新愿望。

  在户外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许多半成品的玩具,如:小棒。这个看似简单的玩具,在孩子们手中却变化莫测。有的把小棒夹在两腿中间当马骑;有的在椅子上乱敲,当成了鼓棰;有的索性将其变成了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还有的拿在手里跳起了棒子舞……再如,午休散步时间,孩子们突然对太阳产生了兴趣,于是我便让他们闭上双眼,与太阳来一次亲密接触,充分想象阳光带给他们的感受。孩子们的回答是令人惊奇的,奇奇说:“太阳在我的身上爬来爬去的,感觉痒痒的。”

  可可说:“太阳好象有无数个光芒刺向我,我的身上到处都有阳光。”点点说:“我感觉太阳在不停地转动,好象我也跟着转动起来了。”千千说:“我感觉太阳在和风一起跳舞,它们跳得可真美、真开心!”这次与太阳的亲密接触,给孩子们创设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他们体验到异想天开的快乐。

  三、贴近幼儿的生活,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创新意识强的幼儿,善于独立思考,我们教师在生成教育中,要让幼儿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应边讲边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回答、思考问题,如果答不上来,要鼓励幼儿慢慢地思考,并作出必要的提示,养成幼儿独立思考的习惯。另外,质疑是创新的起点,幼儿好奇心强,经常提一些希奇古怪的问题,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利条件,教师要予以肯定,并给予鼓励。

  一次玩沙包的活动中,孩子们将沙包抛得很高,玩得很开心,可不知是谁竟然将沙包扔到吊扇上了,孩子们盯着沙包,交头接耳地议论开来,其实很简单,吊扇一开沙包自然就会掉下来,但我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大胆地想办法,很快他们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七嘴八舌,方法还真不少。 “老师,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吊扇开一开,米袋就会掉下来了。”终于,吴欣怡想到了这个办法。我并没有急着去肯定她的办法,而是让孩子自己来判断,这样就使每一个孩子,都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最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沙包取了下来,他们欢呼雀跃,为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在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教师,也就必须抓住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充分利用这些瞬间的教育功能,发展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幼儿不断地得到自身各方面的提升。

  四、教师适时地引导,是幼儿奇思妙想的推动力

  在幼儿的心目中,科学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幼儿的科学是神奇的,又是平实的;是生活又超越生活;是对事物的探索;是想象的,又有幼儿自身逻辑的……。孩子们在对周围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由于孩子的知识面比较窄,在探索的过程中,常常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从而帮助幼儿完成探索。

  比如,在生成活动《奇妙的蛋》中,在成人的眼里,“蛋”似乎十分简单。可在孩子的眼中,“蛋”却是个迷。幼儿对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对蛋的认识仅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蛋的结构、孵化等知识并不了解,所以,我采取了多种教育手段,来引导幼儿对蛋的研究、探索,满足幼儿的创造与想象。先是从蛋的种类人手,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归类,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已经知道了很多蛋的种类。接着便是让孩子们了解蛋的结构,通过观察孩子们知道蛋有蛋清和蛋黄。最后就是让孩子们用蛋来做实验,观察生蛋与熟蛋的不同,蛋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等等。“蛋”的探索活动持续了几周,孩子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很高,从中我们也发现了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活动中,教师以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不断地推动幼儿的思维、想象、探索,使幼儿的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孩子们有着与科学家一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说是我们从祖先那里承袭来的。孩子个个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好奇、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正因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每个孩子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没有什么东西能逃出孩子们的注意之外,尤其是越不知道或越被禁止触摸的东西,孩子们就越想探个究竟或试试自己的想法。教育学家洛利斯·古拉齐指出,“孩子,还有一百种聆听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想象。”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尽力去读懂孩子的这一百种语言,帮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让孩子们在科学生成活动中,奇思妙想得到充分发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