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焰值:鮰鱼产业,未来更可期
- 来源:水产前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鮰鱼,产业,品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1-05 11:42
斑点叉尾鮰在国内的养殖快速崛起,主产区遍布华中、华南、华东、西南,甚至连华北也有一定规模养殖;年养殖规模按业内人士估计近60 多万吨,目前塘头最高价已卖到12 元/ 斤,这样的产量和规模在国内众多的水产养殖品中,完全排得上号,在优质鱼类的养殖中也占有相当比例;而且这条鱼的产业链条已经非常成熟,苗种、养成、饲料、加工与精深加工、流通等环节上从业人数众多,是一条非常具有特色的养殖优质鱼类,而且特别受烤鱼餐饮行业的喜爱。
同时也可以发现,斑点叉尾鮰引进中国近四十年,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目前从养殖至加工还有商业流通的良好局面都是来之不易的,是养殖、加工、流通全产业链业者辛苦付出的共同结果。
这次,笔者有幸拜访了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正高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三级教授、国家专家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鮰鱼之父” 蔡焰值,探讨交流了他对鮰鱼产业的观察,以及他的几点建议。同时也了解到,鮰鱼产业将再迎良种利好,湖北嘉鱼县三湖渔业公司或将推出一个斑点叉尾鮰杂交新品种。
斑点叉尾鮰杂交新品种有了新成果
FAM :鮰鱼与您有难以割舍的缘分,能谈谈近几年您主要关注产业的哪些方面吗?
蔡焰值:从头到尾,从苗种繁殖一直到加工销售的整个产业链,都是我所关注的。
苗种方面,鮰鱼产业苗种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比较严重,原因是选择繁殖的亲鱼经济性状标准不同,要求有所不同,有些只考虑亲鱼能性成熟产卵就拿来当亲鱼。有的人认为鮰鱼种质退化,实际上更多是产业庞杂,没有标准和规范,部分繁殖亲鱼没有经过严格的经济性状筛选。
不过近些年也有所变化,特别是以三湖渔业公司为首,联合了100 多家嘉鱼县的鮰鱼繁殖户,对亲鱼有选择,对鱼卵有标准,苗种的质量就更有保障,同时养殖户也越来越重视苗种的质量问题,应该说苗种方面还是在往良性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三湖渔业公司正在杂交选育斑点叉尾鮰新品种,其特点是出肉率比较高、生长规格整齐、生长速度稍快、发病率稍低,今年开始少量出苗投放到市场上。选育方式是通过杂交优选后继续杂交,第一次杂交是筛选了8 个品系,杂交后选择了6 个优势种,再进行杂交。最初杂交筛选的8 个品系,一方面是我以前在嘉鱼县国家级良种场培育保存的11 个品系里选择了4 个经济性状优良的鱼培育成亲鱼,另一方面是在不同养殖区域商品再选择出了4 个经济性状优良鱼,这样做的优势就是让杂交优势种群在野生环境条件下驯化养殖后再筛出经济性状好的亲鱼繁殖鱼苗。良种是一个产业的根基,可是育种又耗时耗力,而且鮰鱼需要3-4 年才能繁育,一晃就过去了十几年,今年终于可以出点成果了。
关于国内的加工方面,我目前重点放在下脚料精深加工处理,目标开发高附加值的附属产业。一条切片鱼,下脚料要占到40% 以上;一条开背鱼,体重损失超过10% ;而丢弃也就意味着加工成本的增加,下脚料营养资源浪费与污染面源环境,实际上它们完全可以被更高效地利用起来。比如鱼皮加工成脆鱼片,我国每年鮰鱼制品加工厂有近 5000 吨的鱼皮都没有充分利用,可以通常精深加工方式可以转化成1200 吨左右的脆鱼片产品;一个鱼皮,一个鱼鳔,富含胶原蛋白,采用精深高附加值加工低分子原料产品用于化妆品、保健品、食品业;把鱼头、鱼骨架加工成高品质的膏汤,有人品尝后说比鸡骨头还好……通过这样把整条鱼都利用起来。国内加工厂每年收购活鲜鱼25 万吨左右,下脚料的空间很大,而且非常有发展潜力。
鮰鱼养殖规模在58万-65万吨,还有提升空间
FAM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您个人对鮰鱼养殖规模有估计吗?您觉得现在产业发展合理吗?
蔡焰值:这几年基本上比较平稳,养殖规模维持在58 万吨到65 万吨之间。有时候稍微多一点,这主要因为当年市场价格不是很好,养殖户很可能就把鱼留到下一年养成大规格的商品鱼,第二年整体产量就更高。
我个人认为,现在这种养殖规模,如果不受巴沙鱼的影响,整体还是偏低的。如果严格管控巴沙鱼的进口,打击非法走私,同时市场空间得到释放,中国市场起码还能再增长30%。
然而巴沙鱼在中国市场上的量很大,还有部分冒充龙利鱼,这对产业的冲击和遏制作用是比较严重的。餐饮产业也比较偏爱低成本的食材,以质取胜依然任重道远。这样的产业空间是受限的,市场调控之下,养殖规模也是受限的。
此外,另一方面的制约因素是亲鱼,鮰鱼的繁殖区域非常集中,再加上养殖户越来越重视苗种质量,好的更好,优质苗种和亲鱼资源也更加集中。
养殖水平提升和营养需求问题应该重视
FAM :那对疾病问题,一般认为鮰鱼很好养,可实际上病害问题让不少人血本无归,您怎么看方面问题?
蔡焰值:关于生长速度不快、生长体型不好、病害多发等问题,很多人认为是苗种退化问题,事实上是亲鱼没有经过筛选所导致。
另一方面,养殖斑点叉尾鮰还是有一定要求的,1 亩产3 吨鱼,显然不是一个适合它的环境,产量超过了 850-900 公斤就已经要挑战养殖户的养殖水平,出现病害和其他问题的几率就会比较高。鮰鱼是集群性鱼类,无论是苗种还是成鱼,集群的面积超过它养殖面积的40% 就容易出问题,超过了 60% 就开始出大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有些养殖户的理解存在误区,以为投喂低蛋白的饵料就足够了。但其实并不是,斑点叉尾鮰毕竟还是一条杂食偏肉食的鱼,蛋白需求是不能低于32% 的。有些养殖户投喂蛋白含量28% 的饲料,甚至还有人用草鱼料饲喂,这导致最终的饵料系数高,出问题的概率更高。按照我们以前的实验标准,鮰鱼从小苗就要开始投喂38-40% 蛋白的饲料;养殖规格达到50g 以后,最好投喂34-36% 蛋白的饲料;养成到300g-250g 左右的时候,要变成34% 蛋白的饲料;在400 克到500 克左右变成32% 蛋白的饲料。建议从业者应该参照这样的标准,进行科学饲喂。
当然,现在的营养配方技术不断进步,还需要考虑到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配比,以及氨基酸平衡问题。这类问题在我国鮰鱼养殖业较为突出,必须引起饲料加工行业与养殖行业的高度重视,如不重视,鮰鱼养殖业或会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前段时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爱德华菌的病害。其防治方法首先用20 公斤/ 亩的生石灰化水进行全池泼洒,过2 天后连续2 天用氯制剂消毒(每天一次),第3 天将池塘换新水 60%-75%,第4 天再用二氧化氯消毒,同时内服消炎药物。这样的处理方法绿色安全,无残留。因为有些病原体,在改变水环境pH 值后,就生存不了了。
国家应引导鮰鱼产业发展
FAM :能谈谈您对鮰鱼产业发展的建议吗?
蔡焰值:第一,苗种生产要规范发展,需要建立起可行的行业规范,对亲鱼经济性状有所筛选,对苗种质量要有所保障。同时,也让苗种繁殖户知道如何做好苗,让养殖户明白如何选好苗。
第二,尽量不要高密度养殖,选择适宜的养殖密度。没有一定养殖水平和养殖条件,自然水域按照每亩850 到 900 公斤已经是高产的,而且水深还不能低于两米。
第三,就是提高鮰鱼饲料的营养和鮰鱼本身的营养需求的匹配度。鱼的营养需求达不到标准,往往会出现生长速度慢、规格不整齐、免疫力下降等等这些问题。
目前,鮰鱼产业的潜力并没有被充分挖掘,还有很多营养餐、团餐、预制菜品等加工产品可以深挖,市场有很大空间,但这些东西现在很少人做。当然,这些需要市场调研,需要研发投入、市场投入,成本压力很大。国家在这方面的支持偏少,很多时候是需要靠产业自发去进行。我也已经退休了,很多研究都是因为爱好,也靠好朋友的大力支持。
事实上,这条鱼养活了很多老百姓,整个产业链的从业者有上千万人。同时,年轻代的力量、关注这条鱼的人也不多,产业的未来让人担忧,还是需要加以引导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