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来临

  当拿到这一期选题的时候,我的第一个触觉感受是温暖,或许是冬天来了,每当清晨 醒来,那一缕阳光从窗帘透过,暖暖地。儿子会在醒来的第一眼对我说:妈妈,我醒了,早 上好。那是一种温度的治愈力,和光一样恰到好处。

  艺术家Robert Irwin将光的艺术称为感知而后呈现的过程,从黎明到黄昏,自然世界 的光无处不在,无论你是否能感知,它会一直存在着,只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你所获得的感 受度是不同的。

  有时候父母亲人的爱或许也像光一样,它无处不在,但给予孩子的温度却是各不相 同,于是有了原生家庭的各种悲欢离合。

  最近看到最悲哀的两则新闻,莫过于鹿道森的自杀以及孙海洋找了十四年的孩子终 于回来了,但是最终选择了留在养父母身边。

  鹿道森的遗书里留下了对于原生父母的控诉,留守儿童,童年不幸,他自愿赴死的背 后,一条一条,一字一句都是对父母的控诉。而在家人看来,他其实生长在一个很幸福的 家庭,虽然父母没啥文化,但是关系其实还挺好。虽然家庭不富裕但是父亲还拿出钱来给 他创业,对父母来说何其不公,他痛恨父母极强的控制欲,讨厌借爱之名,行控制之权。多 少父母把孩子逼成了仇人,嘴里却骂着孩子白眼狼。到头来父母在等孩子道谢,孩子在等 父母道歉,彼此都不能得偿所愿,彼此怨恨一辈子。“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 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始终觉得从“鹿道森”的自述来看,他自身也存在着问题,家庭没有给他幸福感, 工作上的追求也不如愿,他的整个篇幅写满了“失意”者的无奈和焦虑。看似被命运不断 碾压,却从未接受过自己的平凡,从未和自己和解。这人世间,万物皆苦,唯有自渡。有时 候执着未必是一件好事,太过于执念,不妨接受自己的平凡,或许那才是对生活最大的诚 意,有时候内心有一束光,它只可以到达能力范围内可以到达的地方。我们又何必强求,那 些看似毫不费力的人,明明只是少数人,而你我他都仅仅是普通人。

  或许是因为我们对于亲生父母有着更原始的消耗和索取,在求而不得时反而滋生了 敌意或是怨恨。事实上真正的亲人,从来不是由血缘决定的,就像孙卓最终选择了养父 母,很多人遗憾难过,尤其是有孩子的父母,感同身受,找了十四年的儿子终究成了别人 的。而这别人正是那个可以成全人贩子延续生意的买家。孙海洋何其不幸,但又无能为 力,因为是父母,所以只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可以快乐幸福地生活,无论结果是自己生养了4 年,找寻了14年的孩子最终还是选择了别人。有一种痛叫“生离”,就像那午夜的光,安静 却刺骨。

  无论鹿道森的父母还是孙卓的父母,生活本就不易,也不必为难自己,生而为人也无 须抱歉,午夜再冷,天总会亮,阳光总会洒过窗棂,给予你们温暖的治愈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