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投影下的光照图景

  曹雷雨: 我的工作和生活几乎每日都充满了“高光时刻”

  17幅爱德华·霍普的绘画作品,17个小说大师的短篇故事,绘画与文字,趋 光而生,一个永恒时刻的背后流动着一些待被看见的故事,那便是《光与暗的 故事》。本次读书栏目我们邀请到该书的第一译者曹雷雨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关 于这本书的翻译故事,以及她生活与工作中那些与“光”相伴的生活图景。

  CHIC:你对爱德华·霍普的作品最 初的印象和后来经过了解,翻译完《光 与暗的故事》的一些内容后,有着怎样 的转变?

  曹雷雨:我自小对各种艺术门类有 着浓厚的兴趣,因此阅读过大量的艺 术史书籍。2017年春接受《光与暗的 故事》译事之前,每当见到爱德华·霍普 的作品,我的大脑会自动把它与同时期 美国以城市为主题的同类作品相比较, 就在这种比较中我逐渐喜欢上了他的 画风。有时在清晨、正午或夜晚拍街景 时,不经意间会联想到他某个作品中的 场景,但我万万没想到有朝一日我会主 译一部由他的画作衍生出来的小说集。 国内外常见的艺术评论向来只要一提 及霍普,马上会冒出诸如“loneliness”、 “isolation”、“alienation”这样的定位。 实际上,他作品中难以遮掩的丰富性和 复杂性根本不会被这些标签所抹杀。我 相信,《光与暗的故事》这部跨界作品 的出现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固化 和单一化霍普风格的现状。

  CHIC:你翻译本书的过程是怎样 的?这本书吸引你去翻译的地方有哪 些?有点好奇,因为本书是三位译者老 师所翻,谁翻译谁的故事是有怎样的分 工故事吗?

  曹雷雨:中信出版社来找我译《光 与暗》时我刚译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委托的少年小说《马克的完美计划》 (The Honest Truth),这部小说写的 是一个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坚持完成使 命的身患绝症的少年,这个小小“追光者”的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我译完 之后很久心情都难以平静,这也是这 部小说屡次获奖而我的译作出版当年 便获得“年度十大童书”荣誉的根本原 因。《光与暗》与刚译完的少年小说完 全不同,这部小说集的特点是一人一幅 画、一人一故事,17幅画均出自霍普之 手,17篇故事则出自风格各异的17位 作家之手,整个创作过程特别像文学 与艺术联手完成的一次行为艺术。劳 伦斯·布洛克的创举令我怦然心动,我 意识到这可能是总在鱼与熊掌之间苦 苦纠结的自己唯一一次二者兼得的机 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于是欣然接受 了这件译事。当时中信文学部正在追求 与国外文学出版物同时或第一时间推 出中文版译作,我接受《光与暗》译事 时正值春季学期,业余不可能两三个月 内完成全部译作,责编提出让我先选出 自己喜欢的篇目,其余篇目她再找一到 两名译者合作完成。考虑到这是一部 短篇小说集,作者的风格本来就不同, 对译者的风格也就不必强求一致,我 便答应了分工协作的翻译方式。没想到 刚提交译稿,责编就突然辞职去了磨 铁,人事的变动导致这部译作到第二 年年初才得以出版,早知如此,我定会 独自接译全书。

  CHIC:“光”作为爱德华·霍普画 作中至关重要的存在,带给了你最直观 的感受是怎样的?你是如何理解“光与 暗的故事”这一书名的?

  曹雷雨:爱德华·霍普曾说过,“当 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就觉得照射在 房屋上部的光与照射在低一点地方的 光是不同的。当我看到上部的光时,我 感到无比的愉悦。”他对光影天然的敏 感和喜爱由此可见一斑。我把他看作是 一位天生的“追光者”,这也是一名优 秀的画家必须具备的天赋。然而,要把 “自然之光”和“生活之光”转化为“艺 术之光”绝非易事,表面上似乎没有梵 高那般戏剧性人生的霍普在艺术创作之路上同样避免不了暗潮涌动的“至暗 时刻”。“光与暗”既是霍普艺术人生的 写照,也是他的作品留给后世最显著的 标志,更是链接霍普的时代与现实当下 最牢固的纽带。

  CHIC:《光与暗的故事》中的17 个绝妙的故事,18幅传世画作中,如果 让你推荐一个最偏爱的你会推荐哪一 个?在翻译本书的故事时,你最大的乐 趣是什么?你有设想过第18幅留给观 众的画《科德角的清晨》是一个怎样的 故事吗?

  曹雷雨:作为第一译者,至今我都 没能从这部小说集中选出一个最爱,因 为我所译的篇目都是自选的,自选的当 然就不会有不喜欢的。如果要在喜欢 的篇目中再精选一下的话,我比较偏爱 《海边的房间》《11月10日事件》《自助 餐厅之秋》和《音乐室》。译前阅读、边 译边读和译后阅读是三种不同的阅读 体验,有的小说初读时蛮惊艳,如《办 公室之夜》《卡罗琳的故事》,但在翻译 的过程中它们身上夺目的光彩会一点 点消褪,译后自然不会再次捧读细细品 味。《海边的房间》初读时就感到与众 不同,宛如一篇诗化的维多利亚神秘小 说,最特别之处在于它竟然让翻译中的 我有一种完全失控又劫后余生之感,译 后重读时我总是讶异于海边的房间怎么 会是这样,但如果不是这样似乎又找不 到另一番模样。《音乐室》和《11月10 日事件》都曾被我在英文写作课教学中 使用过。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把超 短篇《音乐室》献给了自己最喜爱的画 家,他小说中留白的部分正好可以让学 生模仿他的笔法来添加场景和细节。悬 疑小说大师杰弗里·迪弗的《11月10日事 件》中一层又一层的渲染和出乎意料的 反转完全可以用来训练学生学习如何 转换视角来写作。我把主编劳伦斯·布洛 克所采用的画作《自助餐厅》留给学生 期末看画写短篇,告诉他们不要出于好奇去看布洛克是怎么写的,自己的小说 写完之后再去体会《自助餐厅之秋》的 妙处,因为只有历经路途的艰辛才能领 略风光的美妙。我在翻译《自助餐厅之 秋》时曾被小说中藏得很深的感情暗线 感动得潸然泪下,非常希望自己的学生 能够领略并学习如此高妙的春秋笔法。 这部小说集真可谓集可读、可学、可写 于一体,这也是它被很多读书会选中作 为研讨书目的原因。去年夏天我参加了 一场良友书坊组织的《光与暗》线上读 书会,书友们对英美悬疑推理小说的熟 悉度和参与感让我大开眼界,不止一位 书友在参加此次读书会之前已经根据 卷首画《科德角的清晨》完成了自己的 习作。每次看到《科德角的清晨》,我都 会感受到秦皇岛北戴河居家的安逸、多 伦多安大略湖畔静谧的气息和珠海凤 凰山谷校园的晨风,如果我要据此创作 一篇小说,那它一定会是近年我在三地 旅居生活经验的混合体。

  CHIC:于你而言,什么样的光更 容易吸引你?生活中哪些事情有带给你 “如光般存在”的感觉?

  曹雷雨:我特别喜欢各种各样的植 物花卉和与植物花卉相关的绘画作品, 如果在步行时遇到了从未见过的花花 草草,我一定会两眼放光,如同发现了 被人遗落的宝石。在情绪低落的时候, 我手头只要有一本翻译中的花艺或绘 画图书作伴,最终一定能够走出阴霾迎 来曙光。我的教学和研究重心恰好是 五光十色的戏剧,除了在本科生、硕士 生和博士生戏剧课堂上要讲授和排演 光怪陆离的现当代戏剧,平时还必须观 看各种类型的舞台剧和影视剧视频,以 便积累鲜活的教研资料。可以说,我的 工作和生活几乎每日都充满了“高光时 刻”(highlight),根本不用刻意去“追 光”。我必须时常提醒自己要有意识地 与审美疲劳作斗争,保持一双透亮的眼 睛和一颗纯净的心。

  CHIC:在你翻译的工作经历中,每 翻译一本书的经历对你来说是一段怎 样的旅程?作为一名译者,你翻译所遵 循的翻译原则是怎样的?

  曹雷雨:对于文学艺术翻译这件事 感触颇深,因此说来话长。我自小受从 事专业写作的父亲影响,十多岁时便对 小说写作跃跃欲试,曾获得过中学生小 说创作奖。本以为将来会像父亲一样, 从中文系毕业然后终生从事写作,没成 想命运的剧本拒绝复制粘贴,大学所学 的英语语言文学使我离文学创作之路 越来越远,却与文学翻译之路越来越 近。即便如此,为了继续求学和应对高 校教学与科研的要求,必须投入最具 创造力的二十年,在此期间敢于把大把 时间投入翻译无异于自寻死路,一流高 校的外语专业中翻译作品既不算科研 成果也不能用来评职称乃是一条铁律。 2005年以前,我经常会与同行接一些与 自己的研究相关的学术翻译,但始终不 敢触碰可能会让自己沦陷的文学艺术 作品。2005年,我和两名同事偶然接受 了同一位作者写的三本学术小说的翻 译任务,我译的那本《涂尔干死了!》就 是把枯燥的社会学理论用推理小说的 形式加以包装再向学术入门者推销的奇 葩之作。于我而言,翻译这本书时只有 半只脚踏入文学之流,不可能沦陷,感 觉比较安全。我在此书的译后记中提起 了少年时的文学梦,还立了一个FLAG: 翻译十本小说之后就自己写小说。没想 到刚译完这本书就啪啪打脸,眼前是望 不到头的科研任务,译小说都不可能更 遑论写小说,想得美!2013年春,正值 我全身心投入育儿之际,杨全强先生来 信问我是否愿意翻译安吉拉·卡特的长 篇处女作《影舞》,对生命的意义已有 全新认识的我感到喜出望外,“就像在 产房初次抱过小可爱一样接下这件译 事”(《影舞》译后记),从此我便彻底 沦陷,心甘情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