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体系在食品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双重预防体系,食品实验室,安全管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3-25 10:16
摘要:在食品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中,若未形成良好的管理预防体系,食品安全问题将得不到妥善解决,进而无法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以及身体健康。本文从双重预防体系的内容及形成背景入手,针对目前我国食品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引入双重预防体系在食品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及重要意义进行简要探讨和分析,旨在我国对于食品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会更加规范,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有效解决。
食品安全对于国家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具有保障意义。食品实验室对于有效监督食品安全的流通及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现在大部分食品实验室管理方面的缺失、制度的不规范、设备陈旧老化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将国家对各行业安全管理所提出的双重预防体系更好地应用到食品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过程之中,促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值得人们共同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1双重预防体系形成的背景及具体内容
近年来,针对国家不断出现的重大安全事故以及各行业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国务院安委办印发了《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在这份意见中提出了对易发事故行业的风险防控要求。建议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这种工作机制的建立将切实保障我国各行业的良性发展,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风险预判以及有效控制提出了良好的发展建议,这就是双重预防体系的形成背景及实际意义。
双重预防体系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其中,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是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基础工作,通过风险点的辨析及风险等级的确定,进一步排查、消除隐患,加强应急管理,这一系列环节中的每一步都是构成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
双重预防体系的形成为易发事故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具备良好的现实指导意义。构建双重预防体系,是落实国家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也是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出现的有效保障,更是对行业内各企业员工工作要求的提升,让企业全员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时刻心系安全,才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1]。
2目前食品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作为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机构,食品实验室主要负责各类食品的检验检测以及食品进入市场流通后的监督管理工作。但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受限于国家对于食品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不够明确和规范以及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再加之食品检测范围涉及面较广,这一系列问题都导致了食品实验室的安全制度无法有效落实。在国家提出的双重预防体系的大背景下,依据食品实验室的实际工作情况,对食品实验室建立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工作制度,落实并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迫在眉睫[2]。
2.2设备陈旧老化,检测数据不够精确
我国食品检测的领域涉及范围较广,种类繁多。国家依据相应的实验室成立规范和要求,针对不同种类的食品建立了不同类别的食品实验室。其中国内不乏有许多成立时间较早的实验室,由于开放时间较长,导致了检测设备过于陈旧老化,缺乏经费进行定期更新和维修,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另外,实验室安全设备配备不足,遇到突发事件时,应急系统不完善,都导致了食品实验室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时,不能第一时间有效解决和处理问题,提高了实验室的安全风险指数。同时,当各种检测仪器和设备出现问题时,不仅导致食品各项检测数据不够精确,而且流入市场的食品质量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进而对人体身体健康存在极大危害。因此,关于食品实验室检测设备的年久失修以及维护管理不当,也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疏漏之处[3]。
2.3对于双重预防体系中的专业术语缺乏良好的认知和理解
在食品实验室双重预防体系的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很多从业人员对构建双重预防体系的专业术语缺乏一定的认知和理解。如不了解什么是风险,不清楚危险源如何辨别和区分,对风险和危险源的概念认知有所混淆,这些将导致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实验工作中不能很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风险及危险源警惕度不高,为食品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4]。
3双重预防体系在食品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3.1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在食品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为了有效预防实验室的各项风险,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是最基础和前提的工作。①相关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别食品实验室的特点,针对实验室不同功能区域以及固有设备进行实施风险点识别及危险源的辨识工作,其中包括实验室的设备、检测仪器以及各种化学试剂、药品等。②在建立了初步地识别工作后,要对这些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价和预估判断,按照相应物品的国家标准以及实验室的相应规章制度,对照风险等级标准将实验室设备仪器等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划分等级可以分为“红橙黄蓝”4个等级,其中红色级别最高。依据风险级别、管控措施,对食品实验室的风险点以及排查点进行有效管控,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分级管控体系工作的记录,分类建档,形成风险管控记录档案。档案中应包括分级管控体系的工作制度、风险点等级划分及确定、危险源评价记录以及分级管控清单等工作成果,进一步细化分级管控体系工作的内容,让食品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逐渐走向正规化、科学化以及流程化的道路[5]。
3.2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在食品实验室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笔者认为排查和治理是关键性因素。有效的排查手段可以让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更加细化和全面化。①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应该从“排查”开始。食品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应该落实全员安全责任制,从每名员工到每个部门,再到各个区域以及整个实验室,确立安全责任人,采用多手段,如随发随报、随手拍摄、岗位巡查等方式,让全员关注并参与到排查安全隐患的工作中来。排查工作要彻底、全面,不漏掉每一项内容,不错过每一处空间,这既保证了安全隐患排查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也进一步实现了排查工作的流程化和规范化。②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还需要将食品实验室中的危险化学用品、实验设备、消防水电等安全隐患居多的方面进行重点排查,每期排查都需要记录在册,根据发生危险的次数及程度,确立安全隐患等级分类,找到控制及治理危险源的方法和措施,让危险源和排查点从源头消除,进而使得安全隐患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③对食品实验室日常排查到的安全隐患及危险源,制定明确的调整改进方案,实验室应建立领导负责制,加强监督整改方案如期完成。整改方案中应详尽写明出现隐患的设备、物品名称、出现隐患的频率、出现隐患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理的措施和完成期限等内容,有效推动事故排查后的整改工作稳步落地,切实保障食品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常态化安全隐患排查过程中,食品实验室应依据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定期开展关于安全意识、技能提升等方向的全员培训,强化责任意识,将安全工作进行到底。
3.3进一步加强对双重预防体系中专业术语的学习和理解
针对我国大部分食品实验室在深度落实双重预防体系建立的实际工作中,应不断加强对全体工作人员关于双重预防体系中的一些专业术语的培训学习。通过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工作的系列讲座和培训活动,从不同方向介绍双重预防体系的具体内容,工作实施途径以及建立双重预防体系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双重预防体系的相关培训过程中,要让全体工作人员明确安全风险的定义,知晓安全风险强调的内容,掌握风险、危险源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了解危险源的内涵和分类,重视安全隐患带给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风险及影响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建立分级管控体系以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过程中,要了解的基础知识,只有结合实验室的日常工作,深入理解了双重预防体系的含义,才能做到真正的安全管理。
另外,加强对双重预防体系中专业术语的学习,是在不断提高相关部门的安全管理能力以及提升关于双重预防体系的知识储备,将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深入人心,时刻警惕,将安全管理的思想贯穿到整个食品实验室的工作中,降低企业的运行风险,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4结语
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保障民生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将双重预防体系良好地应用到食品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也是一项改善食品安全问题,保证食品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大举措。在本文中,笔者通过了解双重预防体系的内涵和背景,分析了目前我国食品实验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在食品实验室落实双重预防体系的部分措施,且将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构建成一种长效机制,同时,强化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及专业性,才能进一步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在食品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将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及隐患扼杀于萌芽之中,进而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实现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朋.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与全员责任制在粮油仓储企业中的应用[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20,36(5):4-5.
[2]苗龙.浅析双重预防机制在项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20,3:194.
[3]甘建.“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探索与应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8,18:700-701.
[4]李建慧,路文静,王秀锦,等.食品检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2):623-627.
[5]李文涛,俞建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8):304-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