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路线竞争与国力竞争之关系
-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竞争,关系,路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7-15 15:32
在一个国家体系中,主义路线代表这个国家的整体思想格局。思想格局与政治眼光又紧密相连,进而由政治决策、领导影响到经济格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可以说,主义路线是一个国家所能长远发展的基本保障。好的指导思想与切合本国实情的主力路线可以直接保证国家的实力强大、国民思想觉悟高,进而推动本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而国力是各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明争暗斗或搭建联盟的资本,也是不同的利益联盟之间对抗的唯一参数。国力涵盖了国家实力中的政治觉悟、经济发展水平、军队素质、军备现代化水平、国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及中央的领导权威等。某种方面上讲,它可以被当作是一个国家在一场全球性的赌博中的筹码。高度强盛的国力可以使本国在短时间内得到极高的国际地位,例如德意志第三帝国与冷战期间的苏联,下面我会着重讲这两个典型例子。
(1)纳粹德国:自一战失败、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德国的实力锐减。领土上工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几乎均被协约国割尽;长期的战争状态使得德国负债累累、经济濒临崩溃;惨重的战争减员导致德国极度缺少劳动力……可以说,当时的德国饱受战争带来的破坏,整个国家的发展几近停滞,在当时的局势下显得岌岌可危。而希特勒在上台后,采取了独裁统治的方式将当时德国政府的一切权力集中于他一人身上,对人心涣散、一盘散沙的德国政坛进行了一次“清洗”,从根本上完成了对政治方面的改造;同时,他利用了德国民众对于犹太人的普遍不满(尤其是德国战败后,民众饱受犹太资本家的剥削。随着剥削程度的加深和政府的一贯不作为,这种不满逐渐积累并发展为一种带有民族性质的仇视。),实行带有民族主义性质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套很适合当时德国民众的胃口,希特勒的支持率空前提高,也使德国得以通过统一调配资源、集中力量发展个别产业的方式在短时期内完成经济复苏、工业水平大幅度提升的首要任务。在这一部分中,希特勒主要是通过选择适合于本国国情的主义路线,进而完成了本国当头的首要任务,而这也体现了主义路线对国家在宏观方面上的巨大作用及影响。路线的精髓在于做出客观全面正确的分析并制定出主要任务,选择恰当的手段和具有领导意义的指导思想,实现对国家各部门各方面发展水平和社会层面的普遍需求及矛盾解决的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整。希特勒的明智在于他利用了民众的普遍需求。原因其一在于他非常清楚,并且他也曾有过这样的需求,面对政府的治理结果他也感同身受。这便是希特勒作为政客的最大优势,他懂民心,他也懂政局,他的确有着一定的政治天赋。但从此纳粹德国的下场来看,他并不一定懂得治理国家。
希特勒最吸引后世学者的一点在于,他即是一个狂妄的战争疯子,又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他本人同样是一个极具民族自豪感的人,但随着他掌握大权以来,这种民族自豪感逐渐演变为带有民族敌视的自负感,他也渐渐变成了一位胆大妄为、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他复辟帝国跟称霸世界的野心逐渐暴露在外。他这一变化也导致整个德国由一个单纯的民族性质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发展为一个典型的民族社会主义与军国主义的结合体——法西斯主义国家。实际上,自希特勒上台以来,他便利用民众的大力支持,大量扩军以及大规模地发展军备。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国力大幅度增长,也为日后奉行法西斯主义的纳粹德国的侵略行径与挑起世界大战提供了资本。实质上,此时的德国的主义路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民族社会主义的路线改变为崇尚武装侵略、种族屠杀、灭绝人性的军国主义路线。民族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西欧是极常见的,它虽然带有种族歧视的弊端性,但一度也是对抗传统资本主义的惯用方式。但法西斯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反人类的、是带有侵略性质的、是必须由全世界人民共同反对、打倒、彻底消灭殆尽的。希特勒出于民族复兴的目的,却将德国带上了极度极端的道路上,沦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同样是主义路线的变革,希特勒的第二次变革将德国的全部资源投入到战争中,经济再度濒临崩溃,人民苦不堪言,国家的所有产业、工业均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最终,由于路线的极端化,纵使高度强盛的国力使纳粹德国的攻势在战争初期异常顺利,横扫欧洲,但终究难逃失败的结局。这一实例证明了主义路线的绝对优越性。
(2)冷战时期的苏联:苏联作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备着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绝对高度。它的解体导致全球的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也给了我们极多的教训。我们非常清楚,苏联的解体根本原因同样是主义路线的变革(修正主义),这一点同样很重要,但本篇文章的重点正如题目所说,在于“竞争”,所以我会着重去讲冷战的具体分析与发展历程,其中穿插着讲原因。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法西斯主义轴心国集团已被打倒,但在全世界范围内又很快地诞生了新的竞争:以美国、北约集团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中国、华约集团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主义路线的竞争。实际上,单论主义路线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具有着天然的先进性,似乎与资本主义阵营的竞争只是时间问题。但可惜,在这一过程中苏联本身出现了两个极严重且关系到本质的问题,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塌。在论这两个问题之前,我将整个冷战分为了三个部分:竞争阶段、争霸阶段、和平演变阶段。
一、竞争阶段
实际上早在二战期间,资本主义国家便对苏联图谋不轨了,这是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警觉,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体制下受剥削的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资产阶级政权与资本家们对其产生了极大的恐慌,所以在共同的敌人被消灭后,他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他们的计划。杜鲁门政府上台后立即将这件事列为首要任务,无论是朝鲜战争还是随后的“马歇尔计划”都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警告和威慑。其中,“马歇尔计划”的推行使得资本主义阵营直接建立了起来。自北约集团成立后,华约集团也紧随其后成立,全球范围的冷战正式爆发。这一阶段的主要竞争方式在于主义路线的对抗,如同拉帮结派般将全世界都拉下了水。他们的代表有:斯大林、赫鲁晓夫(前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等人。在这一阶段内,两大阵营通过经济实力为主、军队素养为次进行竞争,重心是常态化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与必要时的军事威慑或自卫反击战争。此时的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的老大哥,一面积极反击资本主义国家的挑衅与打压,一面大力援助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成员国。可以说,此时的苏联实行的依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主义及国际主义路线,在这期间,苏联的经济受着积极影响,高速发展着;社会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优势使得苏联的整体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同资本主义阵营在竞争中不断地进步、发展。可以说,此时的竞争是具有积极作用影响的。但依然存在着两个问题,而其中一个问题埋下了隐患。第一个问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着鼓励剥削与打击、反对剥削的区分。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这也是双方所深刻认识的,所以表面上一片和气,但实际上暗藏玄机,所处不同阵营中的国家互相明争暗斗,彼此间顶着巨大的压力,而绝对和平与纯粹友谊相连接的关系也绝不可能存在;第二个问题在于,斯大林过度重视这种竞争,将形势分析地过于严重。而赫鲁晓夫则是没有完全理解斯大林对冷战格局的思想认识,上台后将重心放在了政治清算和经济改革上。对国际局势,他一味猛烈抨击殖民主义,而并没有发现暗中隐藏的危机——资本主义思想的腐蚀与本国尚未解决的官僚问题。虽然表现出来的是领导人本身决策的问题,但说到底依然是路线出现的疏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相较于资本主义是很短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缺少经验,对于敌人缺乏一个明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一位英明的领导人的需求是很大的。但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最为致命的不是敌国的打压,而是领导人的权力断代,即新一代的领导人的能力距上一代有着极大的差距,造成国家全局上的动乱。避免这种情况是很难,但我们可以减轻它的影响,前提便是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关键的,更是必要的。因此,对于苏联在本阶段的问题的认识可以总结为这样的一句话:对于制度与政策缺少原则性的认识。斯大林过于死板,赫鲁晓夫过于毛躁,跃跃欲动而毫无思路。但可以说,他们依然是合格的领袖。此时的苏联也并没有发生原则性的问题。
二、争霸阶段
实际上,此时的苏联在赫鲁晓夫(后期)、勃列日涅夫这两位领导人的领导下,已经又走上纳粹德国的老路了。其一,便是国家性质变成了我们津津乐道的“苏修”。论所谓的“修正主义”,我认为在苏联上它体现于两个形式:
1.修正主义的历史极其悠久,原产自马克思主义,历史比列宁主义还要悠久。它是马克思主义经过资产阶级的捏造与扭曲后产生的一种令资产阶级都感到莫名其妙的主义。它有两个最典型的特征:自相矛盾与背信弃义。这一点在赫鲁晓夫身上体现地尤为突出。后期他与新中国时而称兄道弟,时而撕破脸皮、打击报复,便是修正主义者的表现之一。苏联此后也经常发表自相矛盾的言论,以及违背原则、违背初衷的行为,例如入侵阿富汗这一军事行动。
2.修正主义实际上是受到资本主义思想腐蚀的主义。苏联在不自觉中沾染上这种毛病后,不选择去及时地治病,却开始与资本主义阵营争霸,大搞军备竞赛,逐渐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初衷、践踏了原则,陷入了修正主义的漩涡。
那么其二,便是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由于其水平之低、眼界之狭隘、思想之混乱、执政思路之莫名其妙,直接导致了苏联经济彻底僵化、官僚集团大搞党争,放肆贪污,啃食国家与人民、对外争霸,大搞军备竞赛,重工业、航天工业、高新科技高度发达而轻工业、民用技术异常薄弱,人民生活缺少保障……其中的一个关键就在于“争霸”这一行径。本阶段的代表人物有勃列日涅夫、尼克松、老布什等。实际上,早在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著名的“肯尼迪计划”以来,美苏之间的竞赛便以展开。但随着时间推移,局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苏联逐渐的修正主义化,原先的社会主义阵营濒临瓦解,苏联演变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的超级大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持戒备状态,同时开始积极地去争霸,妄图以武力征服作为社会主义传播的唯一途径。而另一边,资本主义阵营的势力不断扩张,实力逐渐强大,美苏竞赛发展为奉行社会帝国主义的单边主义超级大国与资本主义阵营的抗衡。
而我此前讲过,主义路线的先进性是国力发展的根本前提。苏联的国民苦不堪言,经济也彻底僵化,论路线更是与纳粹德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依托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先进的军备技术,向整个资本主义阵营发起了挑战,如挑起军备竞赛,以及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一度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例如:西方·81军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等)。但若论本质,相较于上一个阶段的路线竞争,证明谁的路线更优越,本阶段已经演变为单纯的国力竞争,亦或者是单边主义超级大国与利益同盟之间的抗衡。苏联此刻背弃了社会主义的初衷与原则,欺负弱国,仇视强国,恶意地扰乱世界的和平发展空间,最终坠入了帝国主义的万丈深渊,沦为了历史的尘埃。为何苏联会变成“苏修”?为何苏联背弃社会主义道路,搞社会帝国主义,不顾平民的生计,而在全世界去称王称霸,以国力优势与资本主义阵营进行国力抗衡?论实质,是苏联整体的政治思想沾染了资本主义思想,先由内部瓦解,再直接体现在外表上。也就是说,苏联自己放弃了社会主义路线,才导致了这一系列的举动与结果。
三、和平演变阶段
由于第二阶段中的种种行径极大程度上伤及苏联的根本命脉,也挫伤了资本主义阵营所惯用的锐气,双方在不自觉中达成了和平演变的共识。虽然苏联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军事实力,但人心涣散已不足以阻止这个联盟的四分五裂了。而其中却出现了一个意外,那便是苏共最后一任总书记、也是苏联唯一的一位总统——戈尔巴乔夫。他提出了“以新思维改革经济”,因成果不佳,他又提出了“以政治领域内的改革推动经济领域的发展格局,促进改革”,最终导致领导机关四分五裂,资本主义思想直接腐蚀致苏联基层民众,再加上美英等国的利益诱惑,直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冷战就此结束。
关于苏联,有这样的描述,说“生于人民最为弘高远大的理想,死于人类最为肮脏无耻的欲望。”我认为是非常中肯的。苏联的解体,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之前所提到的那两个,现在我来总结它们。一是,苏联背弃了自己所坚持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与初衷,背弃了自己的主义路线,背弃了自己的责任,背弃了自己的承诺,背弃了自我。二是,苏联自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路线竞争与国力竞争的本质区别,现在我来简单地讲一下。路线竞争,是以所坚持的主义路线与思想格局相结合,与不同的思想进行一个竞争。它会带来积极的作用,能使人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思想的变革,推动思想的进步,推动思想发展的创新。它是多元的、客观的、全面的一种竞争方式,进而可以促进伟大的思想结晶的产生。竞争的结果,是由实践与理论共同证明出某一种主义路线是更加优越的,是更加先进的,是更加客观、积极的,而这一结果也是受普遍认同的。不同于单纯以国力水平进行抗衡的国力竞争,路线具有衍生性,也就意味着这种竞争是长久的,也便具有着更加重要而伟大的意义,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最终证明了路线的正确,因此这也是我们所必须重视且坚持的。
我通过这两个典型实例,论述了路线竞争与国力竞争的要点与主义路线在一个国家体制中的优越性。而若论这两种竞争方式有何现实意义时,我想,我们应该去思考一个问题:看待一个事物如何避免片面化与极端化。同样的,在治理一个国家时,我们面对着诸多的问题。什么才是最为关键的?什么才是最为重要的?那么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分别从路线与国力的角度,去具体地分析它,透彻它,并给出客观而准确的结论,提出合适而恰当的做法。当然,它的主要作用还是在于去有系统地分析历史当中以及时局当中的国家体系及具体的体制,进而对当前我们所要面对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有个明确而又清晰的认识,进而更好地理解,更好地思考。
2022年4月23日星期六
